◆高小影
(吉林省公主嶺大嶺中心小學)
班主任制定的班級工作目標影響著班級活動的方向。如果班主任將班級主要工作目標放在全面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方面上,積極做好學生家長的思想工作,使其擺脫傳統觀念(死讀書),而如果班主任將工作目標定在升學率,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增設假期補習班,加重學生負擔,導致學生片面發展的話,將最終阻礙新課程的實現。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班主任以什么樣的方式組織班級活動,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受其影響也習慣于用班主任的做事方法處理事情,新課程的實現會受此影響。因此班主任因多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成長,從而有利于推動新課程的發展。
新課程的內容不僅存在于文本之中,也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之中,學習文本上的知識對塑造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與人相處,因此班主任組織的活動應既包括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也包括對學生課外活動的指導。這樣才能與新課程所要求的內容相一致,才有助于新課程理念的實現。
通過調查發現,一些班主任對新課程理念與自己工作的關系缺乏清醒的認識。雖然一些班主任認為新課程與自己的工作有關系,但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容易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很難將新課程與自己的工作相融合,而是將二者分離開來,但更有少數老師從未想過將新課程與自己的教學風格相結合,特別是在科技在教育日益普及的形勢下,許多教師不能很好的運用網絡進行教學,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為新課程的推廣增加了困難。
衡量班主任工作的根本指標在于班主任的工作是否促進了學生發展以及發展的怎樣,這要求班主任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展觀、人才觀。但通過研究顯示,不少班主任的學生觀是片面的。大多數班主任認為,自己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人格以及很好的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循循善誘,耐心開解,不把學生的隱私告知他人,當學生犯錯誤時擺脫以往的棍棒教育,但仍存在著體罰學生,謾罵學生的現象,很難真正做到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此外不少班主任的發展觀是片面的。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美術、音樂、體育課能夠正常上,但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老師抹殺了其個性,使其個性難以充分發展,此外不少班主任只重視文化課,將其校方稱之為“副課”的科目以大考將近為由隨意霸占,美其名曰說是為學生好,實則制約了學生的發展;最后,部分班主任仍堅持“分數至上”的人才觀,不少班主任在評選班干部中以成績為第一考慮標準,在有的班級學生座位也以成績決定,甚至成績好的叫“學霸”,成績稍差的叫“腦殘”等現象比比皆是。與要求全面發展的新理念大相徑庭,這些現象不利于新課程的普及推廣。
在老師辦公室里,學生常常能聽到老師抱怨的話語,說自己的工作太多太累,學生太頑劣等,有時甚至聲淚俱下。他們缺的就是科學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思想要求培養的是朋友型、主體型、友好型的新型師生關系,而不是把老師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學生身上,要求班主任給學生獨立的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進行自主學習、自我評估、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標,而不是像過去一樣老師手把手教,學生不加思考的學,避免造成雙方都累但效果較低的局面。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在教育中已經越來越普及,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新課程的教學模式已越來越趨向于網絡化,教師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設備進行網絡化的教學,而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編寫教案,進行知識講授的教學方式。因此,對班主任的要求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變化。班主任在新課程下,應不斷促進教學的網絡化,利用每個班級的多媒體進行網絡教學,提升教學效率,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氛圍,使得教學與科技更好的融合。這也是在新形勢下對班主任工作的一個新要求。
班主任要轉變自己的教育立場,變知識的講授者為創造者。適當改變舊有的教育體系,不要單一的去給學生授課,要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保證課堂活躍度為標準,創新課程編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一改傳統老師嚴厲、獨裁的形象,師說中說道“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老師應以謙虛、學習、互相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交流,成為學生的朋友。
學生的學習課程不僅是教育圈里的事,也是關乎全社會的大事,開放性要求管理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校走向社會。許多班主任以學生正處于黃金年齡、此時不學更待何時的思想觀念,俘虜了一批批學生,甚至禁止學生看電視,認為此行為是浪費時間,瘋狂地給學生布置作業,把學生培養成應試機器,讓學生脫離社會、脫離家庭,在溫室中成長,始終對生活抱以理想化。因此,新課程要求班主任具有開放性的管理觀。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給小學班主任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要求班主任老師理清與新課程的關系,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教學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善管理方式,追求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有機統一,盡快掌握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并遷移到自己的課堂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建各種各樣的條件,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使學生既學到課本知識,又能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努力為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盡心盡力,為新課程的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新課程的進步惠及每位與教育有關的人。
[1]何炳章.何炳章教育文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2]鐘啟泉,張華,崔允漷.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