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秀
(河北正定縣第三中學)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受到了空前關注。與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有著鮮明的特點,即有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和極富創造性及明顯的時代發展性。但是,由于目前信息技術課大多采用我講你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容易喪失興趣,使得信息技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技能性很強的學科,強調的是培養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所以,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該針對信息技術課的特點探索信息技術教學的規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為學生創設學習氛圍、為學生創新教學方式、活化分層教學、改進評價方式,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更好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是一種積極有意義的行動,需要營造和諧氛圍,激勵、喚醒、調動學生的這個內在動力,從而達到學習目的,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于學習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信息技術的需要和愿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信息技術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愿望,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教學上要巧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要精心分析教學目標,將目標巧妙地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之中。采用生動活潑的故事、游戲等任務形式,使學生積極、大膽參與實踐。任務方面要表現出不同的風格,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信息技術、理解信息技術。在課程資源中富含大量具有童趣的題材,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這些資源設置教學情境,去強化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創設新奇的學習情境,能使抽象的、枯燥的教學知識變得具體性、生動性,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識的心理和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隨著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在教學課堂的應用,新的教學工具、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不斷涌現。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順應信息技術發展的潮流,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新的技術、新的工具和新的教學方法,推動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果。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信息技術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必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學生的親手操作,親身體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計算機知識和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善于培養開放、包容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師生之間能夠平等、流暢的進行交流,教師能夠把握教學的進程和教學方向,能夠對教學過程實施有效的引導。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的不同,信息技術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學生全面和均衡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要善于采用“分層次教學”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將學生按照學習水平分成若干不同的小組,針對每個小組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求,進行差異化教學。同時,鼓勵學生之間互幫互助,通過在教學中開展“一幫一”“兵教兵”的活動,并有意識地讓優秀生和后進生搭配坐在一起結成“幫扶”對子,優秀生先學后幫扶后進生,力使所有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例如,在講解Microsoft Word 啟動方法時,重點講解兩種方法。
方法一:單擊“開始”——“程序”——“Microsoftoffice”——“Microsoft Word”程序。
方法二:可直接單擊桌面的“Microsoft Word”圖標。
對于電腦操作水平較高的優秀生來說,我要求兩種方法都必須掌握,對于電腦操作水平不高的學生,先掌握把程序打開就行了,在這基礎上優秀生還幫助后進生,與他一起討論,手把手引導操作。在課間完不成任務,在課余繼續“幫扶”,家中有計算機的同學還把后進生請到家中一起學習,直到教會為止。
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首先要樹立“教學中無差生”的新理念。相信學生并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教好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我們說“教師有權威性,學生有向師性,這兩種心理狀態決定了教師對學生有重大的影響。”在具體的教學工作實踐中可以發現,有些學生對一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往往源于對任課教師的人格、學識等方面的熱愛和崇敬,這種“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現象,在學生中尤為突出。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教師與后進生之間,更是彌漫著一種緊張氣氛。一直處于被遺忘的角落里的后進生,對老師唯唯諾諾,做事小心翼翼,早已習慣了老師的忽視,同學的嘲諷,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更急切地渴望著老師的關愛。作為教師,要真心實意地關心后進生,充分尊重、信任他們,與他們交朋友,了解他們,研究他們,盡量縮小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在教學中,教師要用極大的耐心和寬容心去積極地引導他們,并細心捕捉他們的閃光點,有意識地為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獲得成功的機會。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絕對的知識權威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所有的知識。這種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自己的角色,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深入學生生活,從維護他們的利益出發,立足于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引導他們走上成功之路,感受成功的喜悅。教育需要理解,理解是愛的別名。
總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知識、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2]劉淑香.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課堂活動中來.中國教育學會,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