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仁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峽口學校)
語文課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不論如何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如何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語文課程均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必須要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那什么是有效語文教學課堂呢?怎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探求最佳效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向課堂45 分鐘要質量,在課堂里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達到最高效的課堂教學。其實,這種有效性教育早在20 世紀80 年代已經形成。根據新課程的原則和要求,語文教學設計要緊扣“三維”目標,細化各項指標,分別從教師的素質、課堂的結構、教學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況作了詳細的規定。要完成這些目標,教師不得不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挖掘教育教學資源,利用多種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預習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尤為重要,所以老師在上篇課文學習結束之后,都要布置預習任務。小學生要保持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即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一般來說,教師只是把預習當做一個口頭空話,沒有具體的預習任務。學生在預習時也這只是讀讀生字、課文而已。這樣的預習,根本就達不到語文課堂有效性。
在預習前,一定要明確目的。教師要給學生布置預習的范圍,對課文的重難點做適當的提示,讓學生有側重點學習課文。可以把課后的思考題作為一個預習時的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教學《梅花魂》前,讓學生讀課文,思考幾個問題:(1)課文的題目是《梅花魂》,課文主要寫了梅花的什么特點,有什么品格呢?(2)課文主要是寫梅花的嗎?還寫了哪些人物?發生了哪些事情?(3)你能領會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嗎?請說說“梅花魂”的內涵是什么?學生思考,但不一定作答。
在預習時,學生一定要掌握預習的方法,要拿起筆來勾畫、圈點。常規的做法是勾畫出生字詞,積累好詞好句。如波浪線勾畫出重要的內容;用小圈勾畫出自己覺得精美的語句;用圓圈圈出生字詞;用直線并用問號打出自己不能明白的語句;用紅筆在語句空白地方寫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我認為,要真正做好預習,除了以上常規做法,更主要是讓學生勾畫不理解的語句,讓學生作批注,寫下自己的心得。其實,小學生同樣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們教師更多是運用標準化去解讀規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很少給學生留給獨立思考的時間,很少給學生探討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機會,更談不上學生個性化閱讀,創新閱讀了。所以,教師應該培養豐富有創意的學生,應該珍視學生的預習,鼓勵學生富有個性化的預習。
預習后,學生要把預習心得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把不懂的問題要及時記下來,把自己的新發現,新感悟要寫成簡短的文字。教師布置預習時,更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為上課時弄懂這些問題做好思想準備。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那么課堂45 分鐘的課堂教學設計是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能否實現的關鍵。設計課堂教學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教師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必須圍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精心備課。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利用各種教育教學媒體,借助各種教學手段,把最佳的課堂呈現出來,讓老師和學生都成為學習的活動參與者,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備教材。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所謂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是一條流淌的小河。在備課時,教師要了解編寫意圖,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法。如《故鄉》的教學重點是寫閏土和楊二嫂的不幸遭遇;難點是對課文最后一段的理解,因為這段是有關自然景物的描寫,內容深邃,含義深刻,富有深刻的哲理意義。所以只有認真備課,深鉆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深刻理解。
(2)備學生。各種參考的優秀教案,課堂設計五花八門,關鍵是要適合自己的學生。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對學生要傾注愛心,把學生當做平等的人、自主的人。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自主學習,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備”學生時,要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梯子”,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1)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精神,創設活潑、輕松、有趣、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愛心,使學生能夠輕松、愉悅地學習語文,讓學生在課堂里露出燦爛的笑容。
(2)創設問題情境。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在內心深處,都渴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為強烈。要讓學生主動學習,必須要創設問題情境。只有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愉悅感,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狐貍是怎樣的一種動物?他是怎么吃到烏鴉的肉的?那烏鴉呢?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會明白狐貍是狡猾的動物,善用花言巧語欺騙小動物;烏鴉愛慕虛榮,愛聽夸耀自己的話,失去了肉。也有學生覺得狐貍很聰明,它愛動腦筋,烏鴉很笨。也有學生提出不同見解,這種聰明不能用在欺負小動物的身上,也不能做不勞而獲的事情。你看,這就是一個好的問題情景,所激發的學生強烈的探究愿望。
(3)運用課堂教學技巧。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課程設計體現科學性、藝術性。如有老師在教學《詠柳》時,教師先配樂進行朗誦,把學生引入詩歌的國度,感受詩歌的魅力。然后展示柳樹的幻燈圖片,對照詩文,感受其中的詩情畫意,并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因為小學生最喜歡畫畫,所以教師又播放音樂和有關柳樹的詩文,讓學生課堂作畫,再現想象情景,并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富有藝術技藝的課堂,避免了單調乏味的教師講課的模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享受詩歌的美,享受學習詩歌的樂趣。在這一課中,教師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開發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學生不僅學習了語文,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培養了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新課程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了細化。但總的原則是要多鼓勵,多激勵,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贊許的眼神;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有博大的胸懷去理解學生,寬容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