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天鳳
(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附屬小學)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語言文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以閱讀教材為重點、課外閱讀為補充,潛移默化養成自覺閱讀的良好習慣。相對于課堂閱讀而言,課外閱讀能夠提供更為豐富、新鮮、充裕的知識,能夠營造更為輕松、活躍、和諧的氣氛。那么,課外閱讀這扇“窗”該如何打開?怎樣使學生養成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在實踐中,我綜合采取以下五種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并鞏固知識。在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課堂上,注重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那么,如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例如,在教完《瓜娃娃》這一課后,學生們深深地被瓜媽媽為瓜娃娃付出的辛苦而感動,這時,我拿出了很多名著,對學生們說:“在這些書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好媽媽,請一睹為快吧!”此時,學生們的閱讀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下課之后,爭先恐后去閱讀這些經典名著。這就是我們常用的“一篇帶多篇”“片段帶整篇”的方法,旨在為學生指引閱讀方向,激發其閱讀的興致。
英國詩人柯勒律告訴我們,閱讀者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這樣才能“像挖寶礦的礦工,把礦渣甩在一邊,只撿純凈的寶石。”本著“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則,我排列出課外閱讀的參考書目和先后次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不同種類的書籍,從中汲取所需要的營養。其中,低年級著重閱讀《安徒生童話》、《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話》和科幻小說等,側重培養想象能力;中年級著重閱讀《成語故事》《兒童小百科》《愛的教育》《歇后語故事》等少兒故事和科技常識等,側重培養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級著重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中國上下五千年》等比較通俗的古今中外歷史故事、名人傳記等,側重培養鑒賞評價能力。這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點到面,既具有階段性,又保持連貫性,使學生在獲得系統、完整知識的同時,逐漸鍛煉和養成了自學的能力。
從嚴格意義上講,課外閱讀應該是一種獨立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需要,獨立自由地確立目標、選擇讀物、制定計劃、控制進度、檢查效果。但由于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加強了宏觀調控和方法指導。從時間規定上來說,每周設立一節閱讀指導課,一節課外閱讀課,每天中午保證有半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從指導內容上來說,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朗讀練習和講故事訓練,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并幫助學生選擇材料;指導中年級學生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能感情朗讀文章,并嘗試寫好片段賞析式的讀書筆記;指導高年級學生如何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發表獨特的見解,進行感情朗讀和復述,寫好讀后感。
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可以激勵學生更好地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堅持探求語文教育“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開展了朗誦會、故事會、開心詞典等實踐活動。每個活動我都實施三個步驟:閱讀準備、進行活動和讀后評講。如在朗誦會之前,我要求學生認真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好文章,然后自行好好練習。活動時,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篩選,每組兩名優勝者參加全班朗誦。如此一來,學生們表現出濃厚的參與意識,熱情高漲,也發揮出了較好的水平。在這一系列的講述、品評、交流等活動中,實現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使學生能夠發現不足、看到差距,從而激發內生動力,變“要我讀”為“我愛讀”,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全面迸發。
當教師把一首優美的旋律或一幅別致的畫面帶到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時,學生中產生的效應是非同一般的。這是因為音樂和美術自身的藝術性和趣味性,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一堂優質的語文閱讀課,一定少不了美術和音樂的融合。其實,語文教材在文字內容上本身與音樂美術有密切聯系,很多課文配備了精美的插圖,選擇了一些有趣的童謠、韻律詩等。教學時,可充分利用這種特色,使語文、音樂、美術三科橫向聯系起來。如課文《燕子》描寫燕子停歇的樣子時這樣寫道:“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此時,師生與其說是在閱讀一段文字,不如說在欣賞一段美妙的音樂。作者優美的語言飽含了音樂的美感。教師可抓住這個機會找來五線譜讓學生比較認識,并配以關于春天的輕音樂誦讀。此時,學生陶醉在課堂中,無不從心底贊嘆作者仔細觀察事物及其豐富的想象力。教師既賦予了課堂音樂之美,又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使單調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語文教師在聯系音樂、美術方面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或配音朗讀復述課文,或播放插曲烘托課文,或把詩文變成歌謠唱誦,或把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繪成連環畫,添畫課文插圖等,讓課堂教學在活動中自始至終充滿情趣和魅力。總之,閱讀是學生以及所有人增強自身素質、提高綜合能力的最佳方式。為閱讀教學打開課外閱讀這扇“窗”,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詞匯,提高他們的讀寫能力,而且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開好這扇“窗”、管好這扇“窗”,力求充分體現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然,課外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這就要求我們應當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既重視課內語文教學,又抓好課外閱讀引導,確保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高效的閱讀技巧,大幅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朱玉芝.課外閱讀指導淺談[J].小學時代,2011,(07).
[2]萬玉艷.小學課外閱讀指導之我見[J].新語文學習,2011,(03).
[3]王從霞.插上書的翅膀飛翔——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的點滴思考[J].考試周刊,2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