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俊
(湖北省襄陽市護士學校)
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充分考慮到企業的實際需求,相應的隨之轉型。
通過對國內外先進中職教育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結合對我國目前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轉型變革中實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一些關于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原則和方法。
中職學生接受教育主要是為了實現三個目標:讓自己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畢業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所以,中職學校培養學生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只有培養的學生能就業、好就業、就業后待遇和發展前景良好,中職學校才能充滿活力,才能夠很好地生存和發展。
中職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只是教會學生某種技能,而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從容應對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綜合能力。“教育以人為本就意味著教育的核心本質是為人的本性發展服務的,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根本、以人為對象、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以人為標志的”。以人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著力于創造更加寬松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造性。在教會學生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意識、人際溝通能力等等。中職學校所有的人才培養工作都要緊緊圍繞著以人為本這個中心,在教學生成才之前,先教學生成人。
從國家教育規劃的需要可知我國中職教育是屬于平民化教育。平民化有三層意思:一是意味著我國中職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接受中職教育的人群也不是適齡人口中的智力超群者,而是社會的普通勞動者;第二層意思是中職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是大眾化的基層工作;第三層意思是中職學校所招收的學生大多是城市和農村一般家庭的子女,就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來看大都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因而相對普通院校,中職的學生更需要科學而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很多學生學習基礎不牢固,學習上困難較多,學校應當提供相應的補習和輔導教育,教師對他們應當更有耐心、更有責任心和奉獻精神。有的學生個性發展不健全,學校要營造一種充滿親情和關愛的教育環境,感化他們的心靈,升華他們的情感,激活他們的良知。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國家、社會和學校應當通過制定和嚴格執行各種資助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等方法來幫助學生,完成學業,自食其力,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狀況。
所謂雙證書主要是指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將這兩者對接融通,即“雙證融通”。“具體指的是職業教育中以學歷證書的獲得為結果的學歷教育與以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為結果的職業培訓之間的一種融合、溝通和互認,其實質就是綜合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術技能等級的銜接與對應”。
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我國就已經開始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通過持證上崗來保證就業者能基本勝任其相應的工作。但是,我國目前“持證上崗”的執行狀況還不到位。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制定的職業資格標準滯后,甚至有些地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出現了只收錢,不培訓,“花錢買證”的現象,這樣就使得職業資格證書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其真正意義;另一方面是因為用人單位招聘時不重視是否有證,主要是因為實行就業準入意味著企業要給持證者支付較高的報酬,它們更愿意選擇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來降低企業成本。
完善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和完善國家的相關制度和標準,使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嚴肅性和可操作性。在用人單位招聘中強調必須持證上崗,在對企業用人的考核上嚴格把關,不允許企業招聘并使用無職業資格證書的職工。
2.規范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考核和發證,制定統一、科學、規范的標準,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的“含金量”。
3.中職學校大力發展職業技能鑒定站的作用,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教育強化職業資格考核的重要性,改變學生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盡早讓學生認識到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對其將來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性。
4.中職學校還要改進教學方法、改善實驗實訓的條件,按照職業崗位的要求培養學生,最大程度的提高職業資格考試的合格率。
所謂工讀交替,就是指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半工半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部分時間在企業實踐、即做工,一部分時間在課堂學習、即讀書。當然這兩種學習方式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結合,互補長短。
2006 年教育部就已經出臺了《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和《關于在部分職業院校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國107 所中職學校開展了試點工作。由此可見,這種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突破口。“中職學校半工半讀.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個辦學主體,充分發揮兩方面的教學資源優勢,在學習和工作交替過程中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工讀交替體現了教育與經濟、學校與企業、讀書與勞動的有機結合。”
“所謂學段制,就是每一學段內課程相對集中,一門課程從過去一周2節變為一周6~8 節。這樣,學生可以集中時間學習一門課程,改變了過去一門課的課節間隔時間太長學生容易遺忘的弊端。”它起源于芬蘭的“不分年級制”。
學段制最大的優點是它能夠符合技能訓練的一般規律,在一定時間內通過讓學生反復學習、訓練,盡快完成模仿、熟練、應用這三個技能訓練的環節,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某項技能。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過教育要因材施教,每一個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接受不同新知識、新技能的速度也有快有慢,學段制教育正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好的模式。它可以避免傳統教育中學習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能力差的學生由于跟不上失去學習興趣的問題,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李蕾,胡有靜.試論教育以人為本.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36(04):20.
[2]葉格成,陳祎.中職學校半工半讀、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職業教育研究,2009,(12):55.
[3]王學成.中職學校實行學段制管理初步研究.職業教育研究,2012,(03):64.
[4]葛元月.“雙證”融通: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3,(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