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馨
(沂水縣財政局 山東 沂水 2764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不斷改善,但與此同時財政支出規模也越來越大,一些地方政府財政甚至出現了入不敷出的問題,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管理績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在財政資金的使用管理上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尤其是財政資金使用權責脫節、責任不清、激勵不佳的問題,造成了財政資金的績效水平不高。因此,完善地方政府的財政績效管理,促進地方政府節約、高效使用財政資金,提高財政資金的績效水平,真正發揮財政資金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已經成為地方政府財政工作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地方政府貫徹中央精神的應有之義。
財政支出績效主要是指國家財政支出的效益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評價上主要是采用產生效益相關的績效評價指標來進行評價,績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準確的掌握國家財政資金使用狀況、公共服務能力,這對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確保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目標,在盡可能的節省地方政府財政開支的基礎上,努力實現財政資金收益的最大化,這也是對財政資金支出評價最關鍵的內容。
社會績效相比經濟績效,具有見效時間長、難以衡量以及間接性的特點,但是社會績效對于以履行公共行政服務職能為主責的地方政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當今時代,改善地方的生態環境也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要的職能之一,對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上,同樣應該注重對生態績效的評價,這也是促進地方政府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如果財政收入規模小,財力不足,使得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只能維持正常運轉,很難實現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如果地方政府所在區域的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收入結構不良,則更難確保自身財政收入的穩定,對于提供高效、良好的公共服務能力也是嚴重的制約。
雖然國家不斷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在確保地方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發揮上也采取了較多的有力措施,但是轉移支付由于本身制度上還有一些缺陷,因此發揮的作用不明顯。尤其是轉移支付制度中權責不明確,支付規模小,造成了不同地區間的公共服務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些地方政府在財政支出上沒有全面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在財政支出導向與資源配置中還存在著較多問題,有時為了出政績,體現出公共服務的特色,往往是集中財務資源優勢辦大事,忽略了財政支出的統籌綜合性,不利于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水平的提高。
現階段,針對地方政府財務管理的很多法律法規與實際情況相比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異性,對于財政資金的監管力度,尤其是財政資金分配過程中的權力制衡以及監督檢查機制較為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發財政管理部門積極提高財政支出的績效。
增收是提高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的基礎,地方政府應該積極的在區域內部培植壯大財源,努力的實現財政增收,形成高額稅收,確保自身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的發揮。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確保各類產業結構項目早投產見效。同時,應該強化地方政府的主體稅收征管工作,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提高土地利用率,努力的形成區域內新的財政收入增長點,為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改進提高提供財政收入基礎。
為了提高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績效,地方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強化部門預算管理,嚴格按照零基預算的編制方法,明確預算支出的重點,科學合理、規范系統、精細透明的安排支出預算。在財政支出方面,應該緊跟新的政治與經濟態勢,重點加強民生方向的支出,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教育衛生事業投入、社會保障、就業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加大財政支出投入,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集約效應,確保財政支出績效水平的提升。
在對財政支出的監督管理方面,首先,應該充分發揮群眾委托主體的責任,確保社會群眾的監督與參與決策權利的有效使用。在財政支出上要進一步的細化公開內容,不斷提高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透明度,形成健全有效的外部社會監督體系。其次,應該加大財政監督力度,發揮好人大、審計以及財政等行政部門的監督作用,并將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與財政監督形成工作協調,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提高外部財政監督的水平,督促地方政府提高財政支出績效水平。
一些地方政府財力不足,財政支出難度較大,因此,作為地方政府,既要關心區域的短期經濟目標,也要重視轉移支付的爭取力度,應該積極倡導國家主管部門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確保財政困難的地方政府可以保障基本的公共支出,解決財力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尤其是確保地方政府在醫療衛生、就業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出,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解決公共服務不均等化的問題。
為了督促地方政府提高財政支出績效水平,應該不斷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以便于地方政府準確的掌握財政支出的績效狀況,合理的制定改進措施。首先,應該明確績效評價的目標及原則,就是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為目標,遵循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原則。對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對象,主要包括部門預算管理涉及到的財政資金、上下級政府轉移支付資金等,根據地方政府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績效評價指標,準確的評價財政支出的實際績效水平。其次,應注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后的改善。在完成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以后,應該根據績效評價結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使用管理進行科學的調整,尤其是對財政資金支出的方向、規模以及用途等進行合理的調整,確保財政支出績效在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等方面效果的最大化。
財政支出績效是準確的評價分析國家財政資金分配科學性以及產生效益情況的評價手段,同時也是改進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在地方政府財政績效評價中,應該重視對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管理,積極的引導地方政府對財政資金支出管理作出科學判斷,合理配置資源,規避財政風險,緩解資金供求矛盾,不斷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1]張建,張小平.美國財政支出績效管理對建立地方財政績效評價體系的借鑒[J].財會研究,2012,(10).
[2]陳清,郝睿.地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實證分析-基于徐州市泉山區的研究[J].中國市場,2013,(12).
[3]賈康,孫潔.平衡計分卡(表)方法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的應用設計初探[J].山東經濟,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