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楊 穎
(吉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四平 136000)
2014年,融合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新媒體如雨后春筍,傳統媒體轉型呼聲一片,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雙重沖擊之下,傳統媒體的轉型迫在眉睫。2014年7月22日,上海報業集團在改革后公布了第一個成果——“澎湃新聞”,這是一個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臺。從“澎湃新聞”的橫空出世到面向社會招聘人員,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新聞類的媒體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要求上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產品經理”“澎湃新聞前端工程師”等在傳統媒體人才構成上前所未聞的職業紛紛出現;而湖南衛視旗下的“金鷹網”“芒果TV”這兩大新媒體平臺也早已于2014年4月20日全新改版、融合升級,推出了全新的“芒果TV”網絡視頻平臺;同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全媒體轉型上的成功,使得集團從事信息技術及新媒體業務方向的人員持續增加,從人員規模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來看,南方報業集團已經達到了一個有實力的互聯網企業規模。這些實例都已證明,隨著融合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在改革,傳媒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傳媒類畢業生已經不再適應當代各大用人單位對于傳媒人才的需求,傳媒人才培養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高校的傳媒人才培養方案中不斷增加數字課程,在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加強數字課程的學習和了解,滿足了各大媒體的用人需求,增強了人才的競爭力。新媒體時代,我們應該改變固有的人才培養理念,將應用型人才和全能型人才相融合,以適應新媒體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這種模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傳媒類課程的安排需要改革,學校對新媒體教育的不重視是導致學生與時代脫節的主要原因。在融媒時代,傳媒類專業的課程安排亟需改革,以適應傳播高速化的時代。新媒體、大數據、互聯網思維等類似課程的開設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新媒體的認識,更有助于滿足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需求,一些高校新增了新媒體概論、數字新媒體、網絡新聞寫作、數字出版學、網絡編輯實務、網絡出版等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課程,但是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急需增加新媒體實踐課程,壓縮新媒體理論課程。
國家一直都強調,傳媒專業學生要培養成“T”字型的全能人才,除了扎實學習專業相關課程外,更應該學習和了解其他專業的知識,如漢語言文學、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文化學、哲學等,這些課程的學習也在傳媒類課程體系的革新上有所體現,但是跨專業選修,學生缺少積極性,學校應鼓勵學生多選修理工科課程,補足和完善知識容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課程,在學期內修滿規定的學分,這樣可以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開拓視野,媒體設計和策劃能力得到提高,而文學學生加強理工科知識補給,更能適應新媒體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課堂學習一直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進入大學后,學生課外自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但很多學生無法從高中的學習模式中轉變過來,學習自覺性也不強。為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和實踐的能力,使學生能學到更多知識,使課程考核評價標準更科學化、系統化,一些高校探索出從課內學習到課外學習相融合的培養模式,針對傳媒學生的人才培養理念,推出“三抓、兩展”的制度:課堂學習上,必修課抓考試、考查課抓作業、實踐課抓作品;在課外學習中,通過展示學生作業與展示學生作品,鼓勵學生,并以此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互補有無。“三抓、兩展”的培養方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必修課程的開設為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教師的教導,學生獲得傳媒人靈敏的嗅覺。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考試是檢驗學生是否具備專業理論技能的最好方式之一,必修課程的考試必須要嚴抓,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在文化專業課上的理論學習,另一方面也為傳媒學生的實踐訓練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很多高校的教師、學生并不重視考查課的學習,導致很多學生在對待考查課時都敷衍應對。在傳媒人才培養計劃中,以考查課形式出現的往往是根據時代需求所設置的課程,是需要通過學生自覺閱讀、自覺查閱資料完成的課程,學生可以通過作業了解課程的精髓,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考查課抓作業,體現了高校對于傳媒類學生自主能力的重視,這也是能力培養的方式之一。
在傳媒人才培養模式中,實踐教學更為重要,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人才,還能夠促進學科建設和發展。實踐課程的成果就是作品,課程作品是檢視學生的實踐與學習是否到位的標準。現在,我國傳媒單位招聘除了筆試、面試外,更注重對應屆畢業生在大學期間作品成果的審視。實踐課抓作品,保證了學生在實踐訓練上得到充分、認真的發揮,也為畢業生在就業時提供了作品展示的機會。
聯合辦學是高校與高校間的合作方式之一,普通定義下的聯合辦學往往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聯合,但本文所說的聯合辦學,是在普通定義上創新出來的新型的、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指高校要結合本校特色,實現跨院系、跨專業的聯合辦學。院系、專業之間的合作能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知識的全面覆蓋,對于傳媒類專業的學生意義重大。文中所說的聯合辦學培養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
傳媒類學生除了主修本專業外,還應輔修其他專業,例如學生可以輔修法學專業,為成為一名法制類的媒體人打下基礎。相對于單一學位來講,雙學位的優勢是可以讓學生在學校里學到更多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單一學位比較,用人單位通常會選擇雙學位畢業生,這滿足用人單位對于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結合學校最具特色的專業,提高傳媒專業學生的競爭力。例如,政法類大學傳媒人才的培養就充分利用了學校的優勢,培養出懂新聞、懂法律、懂政治,能從事法制新聞報道、出版和宣傳工作的傳媒人才。廣編和出版學生,利用手機媒體建立大學生微生活網站,設計網頁和欄目,將學生自己編導的微電影,學生自己的微生活、微創業、微感受寫作成果共享手機網站,建立特色新媒體平臺,提高了學生競爭力。
傳媒專業培養的是動手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很多高校都注重實踐教學,實踐課程也占了很大比例。高校在制定傳媒人才的培養計劃時雖然一直都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但是傳媒教學的實踐課程卻依舊停留在固有的思路上。學生在學校采寫幾篇校園新聞、拍攝幾幅新聞圖片,就當作是實踐教學了,當微博、微信等平臺被各大媒體所重視,并早已應用于傳播之上時,傳媒教育在新媒體實踐教學上有明顯缺位,沒有結合時代特色的實踐教學是不能培養出傳媒人才的。
在傳媒人才培養模式上,我們根據融媒時代的特色進行了創新性調整,將校園報刊、電視臺、電臺、手機都改造成新媒體實踐平臺,并全權交給學生運營。實踐訓練由過去的“教師主導、學生從屬”關系轉變成“學生主導、教師指導”。同時,模擬商業化的運作能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媒體人的角色。
學生工作室的組建也創立了一種新型的培養模式,尤其針對廣電編導類專業學生與動畫類專業的學生,他們組建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室進行實踐訓練,將實踐時間從過去的寒暑假延長到了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之中,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實踐,為創業提前進行實戰訓練。
總而言之,時代在變,傳媒在變,傳媒教育也應應需而變,抓好專業的同時,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緊跟時代步伐,將傳統的傳媒專業教育模式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將新的傳媒專業教學模式帶進高校,帶入課堂。
[1]陶喜紅,高衛華.論新聞傳播學實踐教學的改革路徑[J].新聞愛好者,2011(7)
[2]王淵明.積極探索卓越傳媒人才培養的新模式[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