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穎
(內蒙古包頭市第四十八中學)
《文心雕龍》有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寫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閱讀。立足課本提升初中生寫作能力,應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同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師法自然”,準確掌握學情,由表及里,隨淺入深。不可為“結合”而“結合”,牽強附會,僵硬操作,有違讀寫結合轉換的初衷。在讀寫結合轉換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其智力結構,把握語文教學規律,精心閱讀指導,專注寫作訓練。
提高作文能力,要循序漸進。以教科書課文為范本提高初中生寫作能力的讀寫研究要鑿實每一步,注意將閱讀教學的重心從解讀“寫什么”轉向“怎么寫”的探究。依據課文典范之處隨時訓練“怎么寫”。起初篇幅要短小精悍,技法要便于拓展,切實提高寫作效率,培養寫作興趣。
教師必須吃透課本,做到胸中有全冊,單元著眼,從課入手。掌握每單元在全冊書中的位置、作用及與前后單元之間的聯系,甚至清晰知道在學生初中發展階段的具體作用,從而確定每篇課文的授課重點,再依據文章內容或作者技法,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找準切入點,能提高課堂效率,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切入巧妙,深度挖掘”能夠輕松凸顯課堂重點,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圍繞巧妙地切入使學生實現寫作遷移,使其在不同題材、體裁的課文中習得寫作的各種知識并提高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教師做“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這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教科書課文的人文內涵和情感價值,創設情境,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帶領學生回歸生活,發展學生觀察、思維、想象、表述的能力,激起情感共鳴。
學生天真爛漫,感情豐富,如依據文本恰當創設情境,很容易生發感觸,情思跌宕,愿意談論自己的人生感受。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可以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引導他們感同身受地去體悟和領會生活中的人、事、物,培養學生用已知探求未知,用感性尋求理性,從而豐富、拓寬其寫作領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真正的對話不是順從、聽從,而是上述四要素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敞開心扉,充分表達意見,自由交換看法,并獲得真誠的接納與傾聽。
寫作行為是個性化表達,綜合體現學生的思想感情、智慧思維和語言能力。見仁見智,因年齡、知識結構、生活經歷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道德、審美和情感價值的認同。教師要建立作文交流平臺,使學生的寫作活動得到及時、共同的關注。尊重學生心理、情感、觀念、生活的實際,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在多元評價中,觸動學生心靈,拓寬寫作思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表達的價值,形成寫作的內驅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和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