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愛
(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第二中學)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思想品德活動課這一新課程類型應運而生,它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主要目標,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個人特長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思品活動課教師在課程的實踐當中增加了一些小組討論、視頻播放、課堂游戲等各種形式的活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受到目前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的限制,所取得的有效性與時效性差強人意。
1.活動目標不明確
活動的目標對活動的方向、過程以及內容、方法等都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它關系著思品活動課教學的全局,活動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出發來發現問題,缺少明確的目標很容易導致思品活動課程走向混亂?,F下,我國大力推行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教材內容、知識技能,而且還擔負起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優秀思想道德的責任。然而現實情況是,不少思想品德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對思品活動課的活動設計敷衍了事,為了活動而活動,使整個課堂活動被禁錮在固定模式中,導致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形式化。
2.學生喪失主體性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穩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盡可能多地展現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例如,在初中思品活動課堂的小品表演中,學生即是表演的主角。但實際情況卻事與愿違,在當下的初中思品活動課中,學生往往只是擔任了表演的任務,而絕大多數準備工作都是教師一手完成的,不少思想品德教師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滿堂灌”“一刀切”的教學手段屢見不鮮,學生成為課堂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喪失了主體性價值。
3.學生參與熱情低
在初中思品活動課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學生參與度不高、參與熱情偏低的問題,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課上積極互動與配合,究其原因,一是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所致;二是思想品德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活動組織策略失當,無法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參與熱情低的惡劣后果,因此,老師亟須改善這一尷尬情況。
針對初中思品活動課教學當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我們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對各個弊端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從而提升思品活動課的有效性。目前,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
1.善于創新思品課活動內容
新課程改革提倡回歸生活、關注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廣大教師以此再創造、再設計、再創新的自主權,因而廣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機會,真正意義上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首先,教師要仔細解讀新課標與初中思品教材的相關內容,深入思品課程內部,做課程開發的主人;其次,老師應將目光投向現實生活,有意識地從現實生活中捕捉教學資源,收集一些學生接觸到的或比較熟悉的信息與材料,例如,和諧校園、合理消費、環境保護等社會問題,將思品學科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理清活動課程的安排思路;最后,老師可堅持刪繁就簡、突出重點的原則,大膽刪減思品教材內容,善于創新思品課的活動內容,為學生創造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做好鋪墊。
2.兼顧活動體驗性與探究性
現如今,諸如課堂論辯、情景模擬、角色扮演以及案例研究等活動形式頻頻出現在初中思品活動課中,學生通過參加這些活動,直接獲取了豐富的教學體驗,但與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思考探究能力的鍛煉,導致初中生在思品活動課上的學習存在著諸多偏頗。對此,老師務必要出手干預并改進,充分發揮好自己在教學過程當中的引導作用,比如,在講授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時,不僅要組織學生對惡劣的不環保行為進行表演,使其在表演中了解到哪些行為是不環保的,同時還需與學生討論“環保應符合哪些要求?”“環保是個人的事情嗎?”“環保對今后社會的發展有什么作用?”等問題,鼓勵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兼顧課堂活動的體驗性與探究性,以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自主學習能力。
3.創建合理的活動組織策略
要想創建合理的活動組織策略,筆者認為可以從三方面入手:(1)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活動條件,就要求老師竭力營造和諧、民主、歡愉的活動課堂氣氛,對學生的潛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并且給學生參與活動預留出充分的時間,保證師生之間形成真正、有效的互動,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此氣氛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和優勢;(2)保證活動過程具有合理性,這就要求老師應縱觀全局,在活動設計之初便預想到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既扮演好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又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與此同時,老師要積極幫助學生總結問題、解決疑難,切實推動思想品德活動的順利無障礙進行;(3)優化活動結果,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師必須對活動的整個進程進行有效的調控,對于活動的設計、進展等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及時、靈活的微調,從而實現課堂活動的最佳效果。在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還需同學生一起針對活動課內容作出總結與評價,并引導、鼓勵學生在自我總結中得出結論,從而實現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目標。
4.課內與課外科學有效結合
從某種層面上來看,初中思想品德活動課的外在表現應是師生積極、有效且高質的多向互動情狀,應具備極強的靈活性、豐富性、新穎性以及趣味性。那么如何才能達成這一目的呢?老師就應從課內、課外雙重角度入手,確保課內和課外能夠科學有效地結合,這便真正提升了初中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有效性。一方面,在課堂教育活動課中,老師可以組織開展課堂教育活動,借用演講、競賽、論辯、表演、播放錄像等形式來強化學生對道德品質的認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使現代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深入地轉化成初中生的道德行為;另一方面,在課外實踐當中,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去”,多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課,借助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區訪問以及公益勞動等形式強化學生意志、鍛煉學生行為,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直接接觸到社會現實問題,促使其情感體驗的產生,并給學生形成信念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要想切實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創造性與自主學習能力,老師一定要從內容創新、活動效果、活動組織以及課堂內外四方面入手,不斷革新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活動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確保初中思想品德活動課的順利開展。讓學生在對活動內容進行充分的體驗與感悟的同時,更加注重對活動的思考與探究,從而在嘗試和探索的過程當中實現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以確保初中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的高質量與高效率。
[1]郭耀玲.論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參與政治課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2]王延敏.讓思品課堂因藝術教學煥發生命活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