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寶英
(福建省上杭職業中專學校)
《勸學》是中職語文教材基礎模塊中的必讀課文,本人經過反復實踐教學,深深體會到:《勸學》更是一篇幫助指導中職生解決學習問題的經典課文,為什么要學習?學習有什么作用?應該怎樣學習?有哪些科學的學習方法?等等一系列有關教學與學習方面的問題都能從課文中找到相應的答案。筆者通過實踐探索,在《勸學》教學過程中找到了滲透指導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
荀子是先秦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學說以儒家為本,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荀子處在戰國末期的時代,諸子各派的思想學說均已出現,他不僅能采納諸子思想,又可以進行批判和比較,可以說,宇宙論、人性論、道德觀知識論、教育觀、文學、政治學、經濟學、邏輯學等各個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樹。這博大而精深的思想土壤也孕育了他那豐富而系統的教育思想。《勸學》就是一篇能很好地體現其豐富教育思想的例文,它不僅是一篇獨具藝術風格的文學作品,更是我國古代心理思想史上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態度的重要文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而系統的教育思想。首先,他所說的學習不但學生需要學習,更要不停地學習。這篇課文旁征博引,娓娓道來。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旁征博引,舉一反三。尤其中職學校的語文老師,學生基礎薄弱,面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語句或文章,老師更應該隨手能舉例來說明道理。
《勸學》開宗明義,以“學不可以已”為綱而立論,明確地告訴我們學習不可以停止,荀子的這一觀點與當今“終身學習”的理念是一致的。文章通過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來強調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即“學不可以已”。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第一,學習可以使人獲得知識。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第二,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才能。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認為,人的聰明才智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只要刻苦學習,“善假于物”,就一定能增長才干,提高能力。第三,學習可以培養良好的品德。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荀子認為,要想成為“君子”或“圣人”,就要不斷學習,修身養性。因此,我們在講授《勸學》一文時應不斷給學生灌輸終身學習的好處,把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傳遞給學生,形成其學習的一種信念和理念。教師應經常強調“開卷有益”,因為中職學生大多不愛看書,不愛學習,比較散漫,在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如果能植入這種不斷學習的理念,必然成為其學習的驅動力,這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中職學生除了缺乏學習興趣外,更嚴重的問題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學習。荀子的學習方法就是長期學習實踐與經驗的總結升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向學生傳播別人學習的成功經驗,老師可以借助《勸學》中荀子對學習方法的精辟分析來教導學生,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難和如何學習的問題。《勸學》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讓學生明白:學習方法主要有:一是學習必須積累,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認為,人的知識、能力和品德都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正所謂“積少成多,積善成德,熟能生巧”任何知識、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運用自如。二是學習必須專心,荀子以蚯蚓與螃蟹對比來比喻專一與不專一的不同結果。“蚓無爪牙之得,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俗話也說:“一心不可二用。”因此,教師講授此文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時,要將所有的心思集結在一點,集中用力,才能利用思維的會聚去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引爆靈感。三是學習必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荀子認為在學習中要“鍥而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道德學問在于不斷積累,貴在堅持。首先在于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如果有毅力,肯刻苦,雖然自己的聰明才智遠不及別人也能有所成就;反之,如果在學習上一曝十寒,即使資質過人,也終將一事無成。讀書學習,貴乎立志,無志者心無所務,無志者心無所事,心無所求,力無所聚,心力散漫,自然也就一事無成。因此,我們在學習中要立志、聚力、積功。因此,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排除其他因素干擾,尋得一個寂靜場所,讓精力高度集中,便能得到最大的收獲。
綜上所述,作為中職學校的語文老師不但要教學生如何理解課本上具體的字詞句,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了解獲得知識的途徑、步驟和原理。這樣作為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獲得自我學習的能力,在課堂內,可以以課本中的某項知識為例,教導學生如何“積累”,如何“堅持”,如何“用心”,并且在課堂外引導學生運用課本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授人以漁”,指導學生舉一反三,了解和掌握語文之外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