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友 彭友平
(江蘇省泗洪縣新星中學)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最早提出了建構主義理論,他認為:“所謂建構,指的就是結構的發生和轉換,只有把人的認知結構放在不斷地建構之中,動態地研究認知結構的發生和轉換,才能解決認識論問題。”后來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等也相繼提出了自己的建構主義,他們主張認知的主體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方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學習為中心。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反對傳統的灌輸教育思想,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多媒體不再是教師利用其傳播知識的工具,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通過協作與交流,達到認知的目的。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能把建構主義理論充分利用到化學實驗教學中去,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目標是學習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激發動力。教師要組織學生學習討論實驗目標,對涉及相關化學物質可以充分分析其特點和性質等,尋求轉化規律和化學反應機理,讓學生胸有成竹。
應試教育滋生的功利主義往往事與愿違,傳統的教學結果只是瞬時記憶,不能遷移至復雜的真實情境中,用于不良問題的解決。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警醒自己。如做“中和滴定”時,不用標準液清洗滴定管,讀取數據仰視或俯視等造成誤差,讓學生懂得實驗科學的嚴謹性、嚴肅性。
自主實驗可以是學生一個人獨立完成,可以是小組協作。教師不參與實踐中,教師可以提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達到預期目標。學生遇到問題自己討論解決,如,制取二氧化硫,學生可以用亞硫酸鈉與稀硫酸、濃硫酸、濃鹽酸制取,從化學反應過程發現那種效果好。
蘇格拉底說過:“沒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學生必須在課后自我診斷、自我反思。通過實驗報告、小組評價和教師總結來分析自己有沒有脫離目標,遇到問題有沒有真正領悟,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給予補救措施,給他們二次建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