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學)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有效教學的核心主要是看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看是否有效地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全面、多元、有差異的發展。而隨著現代化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發展,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微課的出現,將成為對傳統地理教學的一種有益的補充,以更好地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地理教學。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在時間和內容上——短小精煉,一般時長控制在5~10分鐘,主要圍繞教學中某個知識點開展教學;在形式上——豐富有趣,主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大量的地理信息通過文字、圖片、動畫、音視頻展示出來;在使用上——機動靈活,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下載點播,可以重復使用,利用率較高。所以使用微課來輔助教學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對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教師可以在上課前通過網絡傳輸給學生相關的微課資源,學生在預習時可以通過觀看這些簡短的微視頻,激發學習興趣,再結合導學案,梳理知識點,實現自主學習。
教學案例分析一:必修一“河流地貌的發育”
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學生很難到野外進行直觀的觀察和實驗,在預習時如果只依賴課本文字與圖片也很難對各種河流地貌有形象的認識,更難以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機制。教師可以先制作一條虛擬的旅游線路,沿長江順流而下,通過景觀圖觀察沿途地貌的變化。然后,教師再在室外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堆成一座小沙山,用不同重量的水去沖刷,并在試驗中提出探究性問題:山上與山下地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流水的侵蝕與搬運能力與流量和流速之間有什么關系?最后教師再設計一個導學案:列表對比虎跳峽、中下游平原、河口三角洲各段河流流速的變化、外力作用的差異及其地貌特點。我們可以把這些做成微視屏,在課前預習時傳輸給學生,指導學生順利完成自主學習,為課堂的有效性教學做好鋪墊。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章節的重、難點很抽象,學生聽起來覺得很枯燥,不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利用結合動畫制作的微課來直觀化、視覺化地再現復雜的地理現象,讓學生更加容易地去理解和消化所學的重、難點知識。
教學案例分析二:必修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傳統教學一般都是讓學生通過教材的插畫、模型或者照片等形式去認知,這樣很單一,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困難,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而微課就可以利用三維動畫的形式,將地球公轉做成三維畫面,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能清晰地反映出直射點的移動、晨昏線的變化、晝夜長短的緯度以及季節變化狀況,從而幫助學生通過建立地理空間思維能力來直觀地了解晝夜長短這一地理現象的變化規律并清楚其原理,提高了教學效果。
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的知識程度是不一樣的,在一對多的傳統課堂里,教師也無法對所有學生進行個性教學。而現在的微課卻可以幫助教師照顧到每一個個體差異的學生。教師可以針對同一個知識點錄制多個不同層次的微課,如基礎知識的系統歸納、重點知識的拓展引申、高考鏈接等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后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挑選微課的類型,來決定微課播放的速度與頻率,做到各取所需,實現分層教學的目的。
教學案例分析三:必修二“農業區位的選擇”的復習課
農業區位因素的考查一直都是高考的重點,而在必修二課本上只是通過案例著重分析了三個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補充,進行知識拓展延伸。教師可以針對該知識點錄制適用不同學生需求的微課,如,列表歸納各個區位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配以典型圖片與案例——適用接受能力慢、地理基礎薄弱的學生,幫助他們梳理和鞏固知識;列舉世界與中國典型區域,引導學生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因地制宜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適用于學習潛力大、地理素養較高的學生,幫助他們構建知識體系,提高他們探討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微課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字化資源,給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無論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只要有條件,學生都可以通過微課進行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全面、多元、有差異的發展,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了地理的有效教學。
[1]劉曉明.學習理論與有效教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3]高江海.“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