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志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創新能力的具體表現是思維具有發散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訓練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求異性、聯想性。
關鍵詞:發散思維 ? 積極性 ? 求異性 聯想性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對所給出的材料和信息進行分析的一種思維方式。長期以來,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習慣于按照書本上的安排和老師教給的方式去思考和分析問題,這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對于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學習是比較實用的,但是對于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創新思維的形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意識,使他們通過假設和聯想探尋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寬他們的思維方式,逐步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進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筆者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總結了幾點體會,具體表述如下。
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訓練他們思維的積極性
影響學生產生發散思維的因素是他們的惰性思維,與惰性思維相對應的就是積極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訓練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入手,來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具體做法:教師在課堂中要時刻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并始終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比如,在教學二年級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在什么情況下適合用乘法來計算,待學生明白后,教師可以列出幾個相同的數相加的算式,讓學生嘗試把加法算式變為乘法算式,然后根據乘法口訣快速正確地計算出結果。如4+4+4=( ? ? ?)=( ),6+6+6+6+6=( ? ? ?)=( ),9+9+9+9+9=( ? ? ?)=( ),若學生能夠掌握所學內容,他們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些練習題。之后教師讓學生繼續思考:4+4+4+3能不能改寫成一個含有乘法的算式?學生在經過思考和教師的指導后總結出了較為簡單的計算方法:4×4-1=15;4×3+3=15。雖然這樣的教學活動用時較多,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拓展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另外,在學生學習新知識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引導,通過啟發性的話語或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難題。如在教學“角的認識”這一節知識時,學生對“墻角是不是角”產生了爭論,我先讓持肯定和否定觀點的學生分別闡述自己判斷的依據,然后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墻角”,使他們在求知欲的引導下展開深入的思考,不僅幫助學生解開了疑團,還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引導學生轉換角度思考,訓練他們思維的求異性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還要引導他們改變固定的思維模式,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探尋最便捷的解題方法,進而訓練他們思維的求異性。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幾乎是空白,主要依靠形象思維來獲取信息,思維方式比較單一,尤其是面對邏輯性、抽象性較強的數學知識,他們在學習中很難擺脫固有的思維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訓練學生思維的求異性,使他們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知識,從不同的方位來思考和分析問題,逐步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四則運算(加減乘除)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最基本的數學運算,而且這幾種運算方式之間是有內在聯系的,如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在特定的條件下,加法和乘法、減法和除法是可以轉換的。如“6個5連續相加,結果是多少?”這個問題就是由加法轉化為乘法。又如,“36連續減幾個6會變成0?”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探索減法和除法之間的聯系,即讓他們思考“36中有幾個6”,然后讓學生總結出最簡單的算法就是36÷6。這樣的訓練過程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思考和分析問題,既達到了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四則運算之間的聯系),又對他們進行了求異思維訓練,可謂一舉多得。另外,數學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從小學階段開始就重視對學生進行正逆向思維訓練,將有利于學生打破已有的思維定勢,提高發散思維。
三、轉化思想,訓練學生思維的聯想性
聯想和想象一樣,都是一種思維形式,它是指由一種事物想到與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的其他事物。概括來說,聯想就是一個由此及彼的過程,是發散思維的具體表現。通過求異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可以橫向發展,能拓展他們思維的廣度;通過聯想思維訓,學生的思維可以縱向發展,能拓展他們思維的深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聯想思維訓練,以促進他們發散思維的形成。具體來說,教師應引導學生轉化思想,這種思想在在小學數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常常會用到轉化方法,能夠達到遷移深化、由此及彼的效果,有利于訓練小學生的聯想思維。比如,有的應用題從文字表述上看不是工程問題,但是仔細分析,卻發現其解題思路完全與工程問題相同,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可以運用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來解答。運用轉化思想的方法解答數學題,能夠使學生的解題思路清晰、方法簡捷,既能夠達到一題多解的效果,又促進了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
總而言之,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一種形式,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當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訓練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求異性、聯想性,使他們在拓展思路、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素琴.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1(5).
[2]邱鴻潤.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小學生發散性思維[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3).
[3]任孝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J].學周刊,2011(20).
[4]楊學惠.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發散思維能力[J].科教新時代, 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