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法亮
【摘 要】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高度綜合、注重創造、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是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其課程教學必須形成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通用技術;創新思維;策略思考
通用技術課程現在也已經開始是高考課程,雖然其考分的權重沒有語文數學英語等那么高,但擠進去就已經是不簡單的事。作為我們教師更必須認真思考其課程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相關問題。
一、實現學生創新思維需注重學生生活實際之聯系
新教育積極倡導者朱永新教授所提倡的理想智育,對我們又深刻的啟迪意義和積極的指導意義。先生說:“理想的智育,應該具有開放性,注重實踐性,與生活相聯系,與社會相溝通,使學生關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先生的話語指導我們的課程教學必須注重通過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實現學生的思維創新,這與當今通用技術課程之特點是相融的。通用技術課程已不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技術課程,不就是單一技能的訓練和掌握,而是立足實踐、高度綜合、注重創造、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尤其必須立足于實踐。立足于學生實踐的課程,需要什么?這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需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平時的課堂教學,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相關意義上講則比較理想地實現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教學“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既注意展開教學程序的與學生生活之聯系,又注意學生探究活動的盡可能與學生生活的相聯系。教學時,不再以空洞的說教去強灌于學生,而是選取與學生相聯系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則比較好地理解到技術的產生與人類需要之間的關系;并從自身所經歷的生活理解了技術對個人、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更為理想的是學生能夠從通用技術上分析出一些技術在生活、生產中的創新性、目的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等基本性質。由此派生出一些與技術相聯系的經濟意識、環保意識和倫理意識等比較現實而又科學的理念。
二、實現學生創新思維需注重學生創新潛能之開發
前面已述通用技術課程的特征,作為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創造、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在力求超越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去逐步地走向智慧。怎樣讓學生能夠去逐步地走向智慧?激發學生的創造是根本,是前提。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學生才真正意義上健全起人格,也才真正意義上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了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譬如教學蘇教版必修一第七章第一節“模型”,這是在學生完成了方案構思和設計圖樣繪制的學習后,進入模型或原型制作的過度環節,在教材章節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當然也同樣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設計時,筆者本著這樣的原則,讓學生從模型學習中感悟出影響自己其他學科學習的潛在根源,從而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對學習通用技術有沒有用、重不重要的認識問題。在教學時,從模型的概念入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模型的功能及模型在不同設計階段的作用。由于教材中的案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 且數量較少很難開發學生創新理解的潛能。教學時便大膽地變榨汁機的模型為汽車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滲透制作模型的重要性。由此,學生便較好地明確模型制作過程不僅是設計思想體現的過程,還是發展構思的創造性過程。尤其促使學生認識到:模型的功能和作用是人所皆知的,模型又是人生產出來的。那“做”對“模型”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由此,也更調動了學生學習通用技術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
三、實現學生創新思維需注重學生學習方式之多樣
應當說,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雖然他們對一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其快速的欲望比較強,雖然他們對時間是那樣的分秒必爭,容不得點滴時間的白白流逝,但他們也迫切需求學習方式的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嚴格意義上的適應高中學生的心理需求。譬如一些需要爭鳴的學習內容,抑或就是已經形成定論的學習內容,不妨讓學生去展開激烈的爭辯,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去形成爭辯的理想基礎;學生可以在比較激烈的爭辯中借它山之石達成自身創新理解的攻玉目標。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且鍛煉了學生對學習生活的規劃能力,從而使課程目標得以具體落實。譬如教學《告后人書》,筆者就組織學生進行比較激烈的爭辯,讓全班學生去充分思考,為什么“一想到未來大家都憂心忡忡”,學生便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想到:對技術的發展必須抱有比較理性的認識,必須正確對待技術,也必須科學地使用技術。學生經過比較激烈的爭辯,更為負責于社會和未來的情感油然而生,更有遠見的、更具道德的理性對待技術的情感也油然而生。高中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應當說是完全可以充分實現的,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進行網上學習,這可能會引起我們教師的杞人憂天,竊以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首先,要充分相信學生,沉迷于網絡的僅是極少數,我們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其次,要充分引導學生,譬如我們完全可以在網上發布消息,引起學生的爭鳴。平時的教學,筆者比較有意義地發現,學生圍繞所發布的消息可以說是爭論得喋喋不休,所爭論的過程和結果都顯得極有其意義。
總而言之,作為一門學科課程,實現學生創新思維與其他學科課程有其共性之處,也有其自身的獨立之處。作為通用技術學科課程的老師,借他山之石有其必要,但尋求本學科課程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路徑,更有其必要。平時的教學,孜孜以求,不斷探索創新,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亮麗奇葩將會綻放于課堂。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教育研究.1998
[2]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岳麓書社.2007
[3]陳劍鋒.從師本、生本到圓潤共生.南通教育研究.2013.5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青田中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