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美新
【關鍵詞】初中數學 閱讀教學 學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44-01
閱讀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在學習數學的圖表分析、曲線變化、定量說明等內容時,數學閱讀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閱讀這一方式,不但可以充分發揮教材的示范、引領和點撥作用,而且有助于幫助學生發展數學語言水平,提升他們對數學語言的理解程度和表達能力,更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與提高。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數學閱讀具有現實意義。
一、尊重學生差異,實施層次化閱讀
學生在認知水平、學習方式、生長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應當正視這種差異性,在課堂教學中給予恰當的處理。如提供具有階梯型的閱讀材料、設計出漸進性的閱讀步驟,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閱讀活動中來。又如,在教學《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課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為學生制定了不同的閱讀達成目標:①能正確區別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數式;②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個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組成的一個集合;③能將不等式的解集正確地表示在數軸上。這些目標逐級上升,循序漸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引領學生內化,實施建構式閱讀
數學閱讀教學活動的宗旨,在于引領學生將對數學語言的感知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這種內化不但取決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專注程度,也離不開教師對閱讀活動切實、高效的控制與調節。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適時地指導學生結合數學閱讀材料展開猜想、對比、預測、反思等思維活動,加強數學閱讀文本與學生數學思維之間的互動,促使學生在閱讀中且讀且思、不斷探索。
如在教學《平行線的性質》一課時,教師在學生展開數學閱讀之前,先喚起學生的關聯認知記憶: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用一把直尺和一塊三角板畫出兩條平行線。在這一過程中,三角板發揮了什么作用?我們能不能用兩把直尺畫出兩條平行線呢?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和嘗試,再閱讀教材第21頁的“探究”部分。這樣的閱讀引領方式,使得閱讀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新知的生長更加自然,有利于學生在數學閱讀中自發地進行知識的同化和拓展,收到了較好的閱讀指導效果。
三、激活學生興致,實施情境化閱讀
學生的天性活潑好動,對于新奇、具體的事物很感興趣,教師要把握住這把“金鑰匙”,調動起學生數學閱讀的內在動力,喚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閱讀沖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傾向,營造出貼合閱讀材料內容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閱讀,可以使教學效率事半功倍。在營造情境時,教師要努力將情境與閱讀材料中的問題融為一體,設置懸念以形成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同時要注意避免空洞情境對學生的數學閱讀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如在教學《數軸》一課時,在學生展開獨立閱讀之前,教師設計了如下情境方案:
①請學生舉出生活中常見負數的例子;
②出示溫度計的局部放大圖,讓學生讀數。
③出示某路公交車的部分站點分布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并思考以某一站點為參照點,確定正負方向后,其他站點怎樣表示?
接著教師出示閱讀中的核心問題: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呢?給學生指明閱讀目標和方向。這樣的情境設計體現了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厘清了學生的認知基礎,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興致盎然。
四、重視學生反饋,實施即時性閱讀
及時、準確的反饋和評價,既可以檢驗學生的數學閱讀效果,也能夠促進他們養成持久的數學閱讀習慣,維系長期的數學閱讀興趣。教師不應當僅僅將反饋和評價作為閱讀教學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而應貫穿于整個閱讀活動之中,通過口頭反饋、書面反饋、觀察和巡視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教師還可以指引學生學會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自我監控,優化和完善學生的閱讀策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法》一課時,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分段進行反饋。比如結合教材第75頁的例1,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后分析例題中③、④小題兩個因數之間的關系,再完成第76頁中的練習1部分;在閱讀教材第75頁例2后,教師指名學生說出每一步的計算法則,引導學生歸納出多因數相乘的符號法則。這樣的小步驟、快節奏的反饋形式,讓學生在閱讀中更為專注和投入。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以閱讀的途徑來進行汲取與傳承,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符合現代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以數學閱讀為核心的教學實踐,發展學生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可以為他們的數學學習長期可持續發展蓄滿動力,推動他們不斷前行。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