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摘 要: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模式不僅是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運行機制,還是合理運用各種資源,科學優化內外環境的組織協調過程。對此,本文分析了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核心價值,基于相關影響因素,構建了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環境系統、主體系統以及組合系統。
關鍵詞:高新技術;自主創新;市場環境;企業文化;資源整合
一、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構建價值
高新技術企業的基本特點是其知識與技術的產品密度大于原材料與勞動力的產品密度,一般提到高新技術企業都是指在當代高端技術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知識經濟實體,“從事高科技產品的研制、生產與服務”。正因為高新技術企業與“創新”密不可分,因此新產品、新市場、新組織形式的開拓都是高新技術企業賴以生存的價值所在,“自主創新模式”的構建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內在要求,而不是外在壓力。首先,高新技術企業具有對自身技術領域產品的完整知識產權,自主創新模式是促使相關技術成果最終成為具有核心市場競爭力產品的前提保障,符合高新技術突破的內生性。其次,高新技術的商品化過程不僅是企業自身的探索過程,還需要后續的推動環節,自主創新模式并不單單是創新問題,還是集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在內的系統性活動,因此它是技術創新、技術商品化以及獲得預期商業利潤的完整承載主體,缺一不可。再次,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模式構建除了是對企業所擁有的資源的選擇與優化,還包括對外部有利資源的引進與整合,是企業原始創新與吸收再創新的過程,封閉式創新不可能為企業帶來商業成功,自主創新模式旨在打破封閉式創新模式的邊界,強調研發活動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包括外部科研院、社會風險投資、政府機構、中高級人才市場等等,基于開放式的創新組織活動形成企業技術創新的強大合力。
二、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構建因素
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構建受到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以及競爭因素的影響。外部因素的主要作用力來自于政策環境和技術市場,政策環境涉及到金融政策、貿易政策以及知識產權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離不開資金支持,政策的作用是為企業創造風險投資的引導力度,近些年來雖然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對于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但效果都不夠明顯,主要原因在于相關信貸體系滯后,而在技術市場方面,盡管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但還需要通過技術市場的輔助性技術支持來規避風險,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能促使高新企業的自主創新之路更為順暢。內部因素的影響作用除了企業自身的運行機制、研發能力外,還有賴于企業文化、企業家精神提供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根本動力。我國現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存在著重研發、輕文化的現象,須知企業的創新價值觀才是推動員工不斷參與創新,敢于創新的土壤,營造寬容的有利于交流溝通的文化氛圍可以讓高新技術企業長久的保持市場敏感性。最后是競爭因素的影響,高新技術企業與競爭對手展開的較量是創新的較量,因此擁有研發能力的原始創新會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在前期的競爭中,技術的壟斷占有主導地位,但隨著技術研發進入成熟期以后,高新技術企業必須進一步選擇集成創新,即技術的整合創新,它考慮的不僅是企業對資源的占有,還是企業互動關系的綜合,因此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因素并不局限于創新本身,創新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其是否能長久的占領市場意義重大。
三、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構建途徑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構建的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以及競爭因素,可以將其構建途徑劃分為三個子系統,即環境系統、主體系統與組合系統。首先,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外部因素向我們揭示了政策與技術市場的重要性,因此環境系統的構建是為解決企業的資金投入與科技人才培養。在資金籌備方面,高新企業除了自我積累式的內源性融資外,可以考慮海外融資手段,我國目前的保險公司、信托公司都發展到了一定規模,且海外證卷市場對高新技術企業的開放性較高,高新技術企業可加強與國外投資銀行的交往合作,“推動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創業投資基金的完善”,同時企業應開設專門的對外關系部門,負責與教育機構、科研院所、人才中介中心建立合作關系。二是主體系統,主體系統對應著企業的內部因素,即自主創新機制,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機制必須包括內生創新、引進創新與合作創新三部分,許多企業重視“內生創新”而忽略其他兩種機制,實際上當企業遇到技術瓶頸的時候必須依靠后兩種創新來刺激企業活力,因此對于企業文化的選擇指向一種開放性精神的確立,強調創新與合作的兼容并蓄。三是組合系統,組合系統對應的是競爭因素,解決的是企業與競爭企業之間的互動,要求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一種動態市場競爭策略,當自身處于市場追隨者的時候,技術創新是集成性的,其創新目標與市場需要保持一致,該階段需要和其他相關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推動技術商品化;當自身處于市場占領者的時候,則要把握主動權,將創新重點轉移到設計產品的獨特性以及開拓新市場之上。
參考文獻:
[1]溫瑞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12(8).
[2]李剛,陳昌柏.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J].科技與經濟,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