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天津300222)
教育生態平衡: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訴求
劉欣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天津300222)
2010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重點強化職業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制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深化區域內職業教育合作,率先在京津冀等地推動職業教育院校合作。”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京津冀協同發展列為我國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三大戰略之一。2015年4月底,《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包括區域內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各要素的整體共生與協同發展,其中,經濟發展是核心,也是龍頭。經濟增長理論充分肯定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教育的作用亟待提上日程。在各類教育形式中,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最為密切,因此區域內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職業教育生態平衡將成為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急迫訴求。
教育生態學理論認為,不但教育系統內諸要素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教育本身與外部環境之間也時刻進行著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換,具有多維鑲嵌性。該理論從遷移與潛移律、富集與降衰律、教育生態的平衡與失調、競爭機制與協同進化、教育生態的良性循環等方面詳盡闡釋了教育生態規律,其中,教育的生態平衡是該理論的核心問題。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基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區域內職業教育生態平衡問題將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職業教育的發展既要考慮京、津、冀各自小區域自身發展的需求,又要著眼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宏觀需求。比如,職業教育資源富集的地區要謹防資源浪費;避免三個小區域間的同質化,推進區域內職業教育的協同進化;在京津冀大區域內促進人才流、能量流、物資流的良性循環。在教育生態平衡視域下,京津冀職業教育發展可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要訴求:合理規劃職教體系確保結構建設平衡。目前京津冀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體系建設難題,區域內職業教育要素市場相對封閉,存在嚴格的行政壁壘。三地的職業教育又各具優勢,比如,北京教育資源豐富,天津獨具特色,河北生源豐富。如何沖破行政壁壘,合理構建京津冀職教一體化體系結構,建立有效協調和激勵機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和積極輻射,確保職業教育結構建設平衡,是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首要訴求。
必要訴求:確保區域職業教育輸出輸入平衡。要實現教育生態平衡,需要建立教育生態的良性循環,即保證教育發展所依賴的客觀條件與環境,即社會、經濟、科技、管理及對人才的需求,教育圈內的人才流、能量流、物資流都有良好的循環機制。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教育收益會外溢給整個京津冀區域;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優值品,教育的收益還沒有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可。因此,職業教育是一個亟待政府介入的領域。政府的介入主要體現在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根據教育需求(教育機會需求和教育產品需求)和供給(教育機會供給和教育產品供給)調控教育輸入(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引導職教資源的合理流向,避免區域內職業教育同質化發展,建構良性競爭機制并推進協同發展;在職業教育的輸出(人才、成果)中提升人才培養與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匹配度,消除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提升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此,在實現京津冀職業教育生態系統平衡的同時,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劉欣(1964—),女,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授,校長,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