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陳利新
摘要:目的探討對關節鏡監視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術前、術后的中醫護理及康復指導的有效性。方法對26例患者均在關節鏡輔助下復位、于關節面下植骨,并采用鋼板固定治療。分別行術前指導、術后護理、術后功能鍛煉。結果26例患者術后獲平均15.5個月(6~24個月)隨訪,骨折愈合時間平均為15周(12~17周)。關節面解剖復位率為92. 9%.采用Mer(.hant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評定療效:優18例,良6例,可2例,優良率為92. 3%。無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結論 關節鏡下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手術的中醫護理和康復指導是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有力保證。
關鍵詞:脛骨平臺骨折;關節鏡;中醫護理
中圖分類號:R274. 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4-0095-02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關節鏡手術已成為骨科的常規手術,不僅用于膝關節疾病的治療,也用于肩、腕、髖甚至脊柱關節手術。與傳統的切開手術相比,關節鏡具有微創和視野清晰的優點[1]。脛骨平臺骨折屬關節內骨折,多為嚴重暴力所致,嚴重者常發生脛骨平臺塌陷、壓縮,同時還常合并半月板、交叉韌帶、側副韌帶的損傷,若處理不當易導致膝關節疼痛、不穩和功能障礙。2009年1月-2012年1月,筆者采用關節鏡監視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26例,術后根據患者不同康復程度給予中藥封包及中藥貼敷治療、系統的護理及康復指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1 臨床資料本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22~ 45歲,平均32.2歲。骨折按照Schatzker[2]分型:I型4例,Ⅱ型10例,Ⅲ型6例,Ⅳ型2例,V型4例。合并傷:內側剮韌帶損傷4例,半月板損傷12例,交叉韌帶損傷5例。致傷原因:交通傷13例,重物砸傷6例,高處墜落傷7例。2中醫護理2.1術前護理2.1.1 心理護理絕大多數患者是創傷,骨折患者典型癥狀主要是疼痛,護士應及時給予安慰、解釋?;颊咦≡汉髮︶t療環境感到陌生,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和恐懼,擔心手術效果不佳或功能恢復不好,醫護人員應主動熱情接待患者,介紹住院環境,告知關節鏡手術的相關知識,使之積極配合治療,增加治療疾病的信心。2.1.2減輕早期患者疼痛可給予冰敷,局部制動,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術前2~5天給予中藥貼敷(采用本院自制定痛膏,藥物由川烏、天南星、白芷、山楂、白芥子、萊菔子、透骨草等組成)。將定痛膏涂在5~7 cm規格的敷料紗布上,貼在膝關節上,用特定的電磁波治療30 min,貼敷4~6 h,期間注意觀察患處的皮膚。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藥。2.1.3術前準備術前常規備皮,向患者說明備皮的目的,術前8h禁食水,術前30 min遵醫囑常規用藥,并指導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跖屈背伸的被動及主動活動,使患者掌握,為術后正確的康復鍛煉做好準備。2.2術后護理2.2.1 術后早期護理12 h內冰敷膝關節。麻醉消失后即可進行踝關節跖屈背伸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方法:初次練習時,由護士示范訓練將手放在患者的大腿上,輕輕加壓,囑患者繃緊肌肉收縮,每次收縮Ss,放松2s。每小時鍛煉3~5 min,訓練強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勞為宜。2.2 2患肢的觀察與護理術后48 h內嚴密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和趾端感覺、活動等情況。如出現趾端腫脹、發紺、麻木、劇痛、發涼等下肢骨筋膜室綜合征早期臨床表現,應及時告知醫生并積極配合處理。2.2.3 中藥貼敷、封包治療 中藥封包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理氣鎮痛等作用,術后3天以后給予中藥封包、貼敷治療,以解除筋骨關節疼痛、關節屈伸不利,防止術后關節粘連。2.2.4飲食護理手術作為特殊治療方式的同時,機體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術后疼痛、食欲減退、消化吸收功能減弱等都會影響組織的修復。因此,飲食宜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牛奶、雞蛋、瘦肉等含蛋白質飲食,避免生冷肥膩辛辣刺激之品。也可予大棗、山藥、蓮子、動物肝臟等補氣補血之食品,以促進傷口愈合。3功能鍛煉對于I—Ⅲ型,術后3~7 d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膝關節CPM被動功能鍛煉,2周內達到90°,6~8周內禁止負重;對于IV~Ⅵ術后3~14 d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2周開始膝關節功能鍛煉。堅持“早鍛煉,晚負重”的原則。術后2~3個月復查x線片,根據骨折愈合情況決定何時負重行走,如有交叉韌帶、側副韌帶手術,則視具體手術情況確定訓練時間。4結果本組26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0~ 24個月,骨折均愈合。參照Merchant等膝關節功能評分法,以膝關節伸直受限程度、活動度、內外翻角度、關節面塌陷程度、行走距離及疼痛為療效評定指標,以積分法劃分等級評定[3]:15~ 18分為優,12~14分為良,8~11分為可。小于8分為差。結果:優18例,良6例,可2例,優良率為92.3%5討論5.1脛骨平臺骨折為關節內骨折,較為常見,多為交通傷,常伴局部軟組織損傷嚴重。晚期關節僵硬、畸形,行走困難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很大影響。其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解剖復位、重建關節面、堅強內固定、恢復下肢力線和早期不負重關節功能鍛煉,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和膝關節力線,最大限度地恢復關節功能,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傳統的治療方法是長腿石膏托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前者主要適用于無明顯移位的骨折,方法簡單且創傷小,但固定時問長,易致關節僵硬,加速退變;而后者需切開關節囊,在直視下進行復位內固定,岡而損傷大,影響關節功能恢復,遺留有較多的后遺癥。隨著現代骨科的迅速發展,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理念從常規治療轉到微創、有限切開、間接復位和生物學固定;同時還注重關節韌帶、半月板等組織的保護和治療。臺療方法包括關節鏡監視下手術,經皮螺釘接骨板微創固定。對于軟組織條件差的可選擇環狀和組合式外固定器應用。隨著它的不斷應用,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斷改良護理程序、護理方法.5.2關節鏡技術是復雜性關節損傷評估的重要手段,手術的目的主要是解除痛苦、恢復功能。但術后功能的恢復有時比解除痛苦更加困難,岡此,圍手術期及時正規的健康教育、護理及康復指導,對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恢復過程中應注重糾正錯誤的動作以及動作的質量性、時間性和安全性。注意勞逸結合,減少功能鍛煉的盲目性。本文對關節鏡監視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術后的患者制定了階段性康復訓練計劃,可操作性強,便于掌握和開展,規范了關節鏡監視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康復與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參考文獻:[1]侯筱魁 關節鏡手術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83-l94.[2]翟啟麟,張長青脛骨平臺骨折的常川分類和比較[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1,32(1):14一l6.[3]劉杰,楊舒,李寧,骨科疾病診斷分類與功能評定[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225.(收稿日期:201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