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珍琦 申 奕 劉 旭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不同年齡階段的語言學習課堂互動模式淺析
寧珍琦 申 奕 劉 旭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課堂互動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同認知特點和行為特征,課堂互動不能一概而論。本文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語言教學方面互動模式研究,包括形式選擇,優缺點及注意事項等。
課堂互動 語言教學 學生特點 教學啟示
什么是“課堂互動”?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有效“互動”?面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教師應進行怎樣的互動模式?這是每一位教師走上講臺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課堂互動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發生的具有促進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而改變師生心理或行為[1]。通過課堂互動,可以有效調節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互關系,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實現教學共振,增強教學效果。
語言學習者的特征及其所處環境對語言習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語言學習機制》一書中,賴特本和斯巴達根據語言學習者的特征及學習狀況,將語言學習中的人分為四個階段:(1)學習第一語言的幼兒;(2)在幼兒園及玩耍中學習第二語言的兒童;(3)在本國參加第二語言課程的青少年;(4)未能接受第二語言教育就移民至第二語言國家的成人[2]。
(一)第一階段:學習第一語言的幼兒。
根據觀察與研究,第一年齡階段的幼兒在學習語言時表現出的特征包括:認知能力較弱,但有強烈的使用語言的欲望。在這一階段,幼兒的語言學習相對自由,有充分的學習和練習時間。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基本沒有記憶策略。此時的語言互動主要以父母和幼兒的交流為主,游戲是進行幼兒語言教育的最佳途徑。第一階段的兒童主要在家庭接受父母的教育,與本文探討的課堂互動模式相關性較小,故不加以詳述。
(二)第二階段:在幼兒園及玩耍中學習第二語言的兒童。
第二年齡階段中,兒童進入幼兒園或其他學習機構,此時他們的第一語言體系已經初步成熟,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可以開始第二語言學習。在此階段的第二語言學習中,第一語言起著復雜的作用,同時受第二語言的影響。在此階段,兒童的認知能力較第一階段有顯著提升,對語言文化學習初具意識,盡管對世界的認識還處于淺層,但卻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由于第一語言的存在,兒童在生活交際中缺乏使用第二語言交流的意識,往往為了更清楚地表達自己,傾向于使用更熟練的第一語言。所以,對于所要學習的第二語言的使用欲望并不強烈。
在這一階段,兒童依然擁有相對寬松的時間學習、練習第二語言,但由于使用第二語言的欲望不強,因此時間很難被充分利用起來。由于該年齡段兒童的學習能力有限,教師在兒童使用第二語言時的反饋往往集中于表達的意義、選詞及是否禮貌,而常常不會顧及語法等方面。
第二年齡階段的兒童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可以進行抽象思維學習。在第二語言課堂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和興趣。因此,此時課堂互動方式可以采取課前熱身提問、分小組競賽、模擬課文情境等方式,盡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求知欲,努力使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互動,而非將課堂成為部分學生展示能力的舞臺。此外,學生對抽象思維的理解能力要求此時課堂互動適應學生認知能力,讓學生逐漸提高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能力。
通過課前熱身提問的方式,教師可以準確點明教學重點,并提高學生參與度。課前熱身提問要求老師做好充分準備,提供難度適宜的問題。因為一旦問題的難度沒有掌握好,出現問題過難無人回答或無人答對的情況,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可能受到傷害,并使課堂氛圍僵化。
通過模擬情景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作為一種合作互動模式可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種極為耗時的互動模式,如果課堂教學任務繁重則不適宜采用此方式。同時,模擬情景只能讓少部分學生參與其中,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讓其他學生點評的方式增強學生參與度。
(三)第三階段:在本國參加第二語言課程的青少年。
這一階段學習中,語言教學主要集中在教學中。此時學生認知能力較前兩階段有了較大提升,在升學壓力下語言學習意識顯著增強。對世界的認識初具體系,但由于我國英語考試制度比較強調“輸入”,即“聽”和“讀”,忽視“輸出”,即“說”和“寫”,學生對英語學習中的口語表達并不重視。
在這一階段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改善不重視口語的現象,大部分教師要求學生必須開口練習。隨著年齡增長,學生自我意識提高,會出現不好意思開口的現象。此時,課堂上教師進行有效的互動就尤為重要。在語言課堂教學中,教師著眼于糾正學生的語法和發音,對意義的表達、選詞和是否禮貌等則不夠重視。第三年齡階段的學生進入形式運算階段,能夠對觀念和命題進行心理操作[3]。此時學業壓力增大,單純以調動學生興趣為目的的互動不能滿足課堂需要。教師應當將課堂互動與學生能力提高緊密聯系,設計出既能激發學習動機又能增強學習效果的互動活動。例如,課堂展示活動:針對某一具體課題進行分組探究,并將探究結果以展示形式呈現給全班,不僅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且能鍛煉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此外,還可以選擇分角色扮演、小組討論、重組小組會話、兩人會話等互動方式。
展示這一互動模式給了學生自由表達其觀點的機會。作為已基本發展成熟的個體,青少年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對于一些事件,事物的認知已經具備了獨有的看法。在這時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自我意識,使學生更主動地接受一些知識和信息,如時政、社會熱點等。同時,走上講臺進行展示分享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勇氣及口語能力。由于這種展示往往是具有較強邏輯性的演講,因此可從各方面鍛煉學生語用能力。
(四)第四階段:未能接受第二語言教育就移民至第二語言國家的成人。
對于第四階段的成人來說,學習第二語言是非常緊迫的任務,而且語言實用能力的重要性遠遠高于語言理論知識。此階段學習者的第一語言能力已經相當成熟,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既會產生正遷移,又會產生負遷移。一方面第一語言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學習者記憶、理解第二語言內容。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第一語言有時會誤導學習者,對第二語言學習產生消極影響。所以,教師應注意在課堂互動中積極引導,發揮第一語言的正遷移作用。此階段學習者的課堂學習狀況大體與上一階段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學習第二語言的壓力來自生活而非升學,教師在課堂互動中應注意本階段學習者的這一特點,加強日??谡Z訓練。
教師面對第四年齡階段的成人,應當將課堂互動與學習目的緊密聯結,弱化第一語言負遷移。如果學習者的主要目的是進行有效的第二語言交流,則課堂互動要著重口頭表達的流暢度和清晰度,如分組表演、主題演講、課堂辯論等。如果學習目的是適應某一特定領域的第二語言環境,教師應當注重互動活動的環境創設,為學習者創設接近真實的語言情境,如模擬法庭、模擬商談等,充分訓練學生會話能力。
由于成人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均已達到成熟水平,社會交往范圍擴大,語言學習應注意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實踐、發展,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使學生主動地、有個性地充分發展[4]。教師的職業技能需要更專業化,熟練掌握相關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例如,熟悉該領域的函電格式和常用句型,了解相關人文背景、具體操作規范及格式。對于普通教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所以,此類語言學習者的教師需要進行嚴格的職前教師教育。
依據不同年齡段語言學習者的特點和學習環境,在語言教學中采取合適的互動模式,可以合理利用各年齡階段的特點,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無論教師采用哪種課堂互動模式都要考慮這樣做能否發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5]。同時,對于教師來說,選擇與使用恰當的互動模式是課堂設計的重要考量之一。語言教師在教學前應充分了解學習者,分析學習者的特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自身教學經驗對互動模式做出科學的選擇。
[1]韓芹.課堂互動的影響因素及教學啟示.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6):1.
[2]Patsy M.Lightbown,Nina Spada.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29.
[3]邱莉.兒童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0.
[4]楊新煥.英語課堂互動模式研究:理論與實踐.中國高教研究,2012(4):108-110.
[5]王厚紅.英語課堂互動模式研究綜述.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0(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