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彩余
(樂清市北白象鎮茗西學校,浙江 樂清 325603)
重銜接,多形式,讓學生愛上文言文
石彩余
(樂清市北白象鎮茗西學校,浙江 樂清 325603)
文言文教學有著歷史的重托,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呈現出一貫性和整體性。作者結合七年級語文教學經驗,深刻認識到中小學文言文的銜接教學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本文就中小學文言文銜接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從學生的學法、教師的教法等角度進行嘗試性探索。
文言文 銜接教學 學法 教法
開啟中國文化的寶藏,文言文是鑰匙,但文言文距離現今時代已很久遠,和現代文相比,寫作的文化背景差異大,使用的詞匯、語法不同。因此,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對于初學者來說猶如“天書”般深奧難懂,使不少學生望而生畏。
筆者曾經任教過幾年小學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學習文言文存在同樣的問題,似乎從來沒有接觸過文言文,連一些最簡單的文言實詞都難以理解。七年級所用的人教版第一單元便選入并不淺顯的《童趣》,教與學感覺阻力重重,茫然不知所措。
經過一段時間對文言文教學的反省思考,我發現主要原因在于:各小學所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很少選入文言文,而且小學文言文基本屬于略讀篇目,教師并未引起重視,使中小學文言文教學出現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未能很好地銜接起來。七年級文言文教學是文言文的啟蒙階段,如過渡不好會嚴重影響學生今后文言文學習質量。小學學習古詩時老師逐字逐句地解釋,不停地朗讀背誦,反反復復地操練;到了中學,出現篇幅較長的文言文,難度突然加大,而且老師上課速度加快,反復次數減少,對課文分析的深入,學生一下子適應不過來。中小學的落差使學生產生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
萬事開頭難,面對新的學習環境,面對難度更深一個層級的學習內容,有種種不適感可以說是難以避免的。基于此,對小學、初中文言文銜接問題的研究和實踐顯得尤為重要。文言文銜接工作做得合理到位,能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善協調各種要素和環節之間的關系,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使學生盡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走上正確的學習軌道。
中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中小學文言文銜接教學呢?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
課程標準是我們的教學依據。新課程標準中,對小學階段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閱讀一定數量古詩詞,能大體了解這些文言內容的意思,并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積累語言材料。”也就是說只要求能背誦。課程標準中對六至九年級的要求是:“①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大體理解淺易的古詩文內容。②能理解古詩文中詞句的含義,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③能欣賞優秀的古詩詞的意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由此可見,文言文銜接是從閱讀一定量的古代詩詞到理解文章、積累文言實詞的過渡;是從了解文言文大致內容到了解文言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關文學知識的過渡;從單純的閱讀到表達感受的過渡;從教師的講解到學生自查工具書自學的過渡。教師只有對這個過渡、這種銜接的要求了然于胸,才能進行有針對性教學。
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培養是中小學文言文銜接教學的關鍵一環。小學教師講得多,喂得多,到了中學,則要慢慢過渡到自己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首先,需要教會他們使用一些工具,養成在閱讀中盡可能掃除文字障礙的習慣;其次,需要讓學生明白文言文學習別無捷徑可走,主要是通過反復朗讀,在朗讀中“其義自見”,養成大聲朗讀的習慣;再次,教給他們理解的方法,讀的時候一字一句地讀,但是理解的時候不必一字一句地理解,利用古今漢語相通的原理,養成用跳讀、猜讀的方法理解文本意思的習慣;還可以教他們根據記憶規律有效背誦,抵制遺忘,養成積累名言佳句的習慣,等等。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而且要交給學生開鎖的鑰匙,讓他們自己打開緊鎖的大門。學習習慣就是一把鑰匙,是打好文言文學習基礎、學好文言文的保證。
小學學習內容比較簡單,而且老師是手把手地教學,和老師比較親近,他們會把這種情感轉移到學習中,也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進入中學后,學習內容增多,難度加大,使他們產生畏懼感,再加上和老師的接觸時間減少,關系開始漸漸疏遠,他們感到失落,缺乏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這些特點,教師相應地變化教法。
1.“三讀”法:讀準、讀熟、讀懂。
文言文誦讀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文言知識積累與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誦讀。對于文言文學習,教師應本著“朗讀第一位”的教學理念,以讀悟情,以讀明理,這樣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背誦一定量的文言文,了解一些文言現象,而且培養語感。誦讀的文言文多了,了解的文言現象多了,語感在不知不覺中就培養起來了。
第一,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到過去讀讀背背的狀態,糾正每一處讀音,讀準是朗讀的首要要求。可以聽老師或錄音范讀,做好標記,然后請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而且在讀準的基礎上要求讀得書聲瑯瑯,讀得痛快淋漓。可以說,一個從來不懂得享受朗讀的學生,不會是語文水平真正出色的學生。
第二,把文言文讀熟,這里所說的讀熟指單純的讀快,經實踐,該方法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積極性,在同學之間形成競爭性,課后會花不少時間用于朗讀上。在教《口技》一課時,由于這一課在理解上不是很困難,因此強調這一種朗讀方式,學生基本主動做到了熟讀成誦。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讀懂。通過前兩個環節,學生如果對朗讀產生了興趣,便會對內容的理解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停頓的指導對培養語感起著關鍵作用。如《狼》中有這樣一句:“其一犬坐于前”。停頓的位置不同,句意的理解就相去甚遠。“其一/犬坐于前”(句意為“其中一條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面前”);而“其一犬/坐于前”(則理解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屠夫面前”)。可見誦讀指導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把七年級學生估計過高,因為他們的文言儲備是一片空白,我們要在初始階段手把手地教。
理解內容是劃分好停頓的前提,但是對文言文,直譯之后古文的味道喪失殆盡,文言文最好能用文言思維來學。文章的分析,只要求掌握中心,其他可以少講。在反復誦讀中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走進古人的心靈世界,和古人對話。即使學生一時無法掌握,也不用著急,隨著反復誦讀,體驗的增加,逐漸會明了起來,正所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過這樣一個學習過程,學生的興趣必然會有所提高。
2.競背和愛背。
熟讀成誦可以用小組比賽、個人比賽等形式,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教授《夸父逐日》一課時,由于文章短小,在內容上沒做太多分析學生基本能掌握,而將重點放在男女生競背的方法上,看所有男生先背會全文還是所有女生先背會。競爭非常激烈,每位學生背誦后都積極鼓勵其他學生舉手。結果,連平時學習習慣最差的幾個男生,為了全班男生的榮譽也欣然舉手。雖然有些學生背得不是非常熟練,但每一位學生都能將全文背下來。
可以傳授學生有激情地背誦。背誦文言文首先用激情感動自己的大腦,培養對課文的興趣,從而滿腔熱情地背誦這篇課文。這里一般有兩種途徑:其一,充分了解作者,找尋自己與作者之間的相通點,縮小自己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培養對作者的喜愛之情,這樣愛屋及烏,就會喜愛他的作品,只要喜歡上了他的作品,就會用心解讀,背誦起來就容易多了。其二,如果確實找不到喜歡這個作者的理由,就努力讀懂文章,在讀中領悟、體驗、揣摩,加深對課文關鍵詞的感知,挖掘文章中潛藏的美,以課文中的精彩打動自己,從內心深處培養對文章的愛,然后懷著激情品讀它、背誦它。
3.講故事。
采取講故事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在上難度較大的新課之前,先把課文情節內容用故事形式和同學講一遍,或者文中描寫的景物先用現代漢語做精彩描述,再要求學生翻開課文學習。以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學習難度就降低了,學生才有可能產生學習興趣。如《童趣》、《山市》等難度稍大的課文較適合使用這種方法。
或者在課堂上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精彩復述故事,如《狼》的教學,教師可以先渲染一個夜晚,一個屠夫晚歸,途中遇到兩只狼這種恐懼氣氛,而后讓學生發揮想象復述這個情節曲折的故事。
4.創設角色情境教學,進行課本劇表演。
課文是作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產物和思維軌跡,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創設角色情境,讓學生充當文中某個角色,換位思考,激活學生探究思維。強烈的表演欲會使學生自覺閱讀課文,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課文內容,進入角色情境。
如《陳太丘與友期》這篇課文,學生自編自演了課本劇,并使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分別演兩次。通過課本劇的演出,學生既學到誠信的做人道理,又減弱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通過兩次演出,本文和譯文之間的聯系更緊密了。《狼》中有好幾處可以編排的地方,筆者在上這節公開課時,隨機讓兩位學生扮演兩只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時可能商量的對付屠夫的計謀,在充分預習的前提下,學生的表現較滑稽,也比較切合文章內容,課后學生仍意猶未盡地探討課上表演這一情節。
以上這些教學手段的應用要根據教材、根據學生、根據教學環境適時靈活地選用。總之,七年級文言文教學一定要喚醒學生求知欲望,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基礎,以豐富的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以減少或降低銜接階段學生的不適感,為實現全面提高學生文言素養的目標奠定基礎。
[1]李貴榮.小試文言文[J].新課程(教研),2011,(9).
[2]劉潤華.淺議中學文言文教學[J].湘潮,2008,(9).
[3]黎穎瑜.上出文言文的人文味兒——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