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霞
摘 要:在這個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教育也在不斷地發展革新,學校開始實行素質教育,這也就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顯得尤為突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教學方向,把學生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通過一些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深刻的探討,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培養;學習興趣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比較落后
在教學中,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還不夠完善,一部分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的單一、乏味,很大程度上約束著學生的學習;還有一部分教師,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制約,錯誤地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才是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所以,不再去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更不會去創新教學方法,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授課,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硬性的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于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公式及其運算規律方面的知識,都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來達到教學的效果。這樣一來,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記住了這些公式及運算的規律,可是,在運用上學生就會比較吃力,因為學生根本就不理解這些公式及其運算,這也導致學生很難繼續學習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就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還有,在小學數學中,也會遇到一些認識圖形、計算圖形的面積等知識。在這些知識的學習中,一般都會用到一些輔助學習的工具,直尺、三角尺、圓規等,這些工具的應用,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是新鮮的,也應該很感興趣,可是,大部分的教師并沒有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只是一味地讓學生練習繪畫這些圖形,并根據相關的公式,去計算出圖形的面積,這樣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讓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感覺百無聊賴,學習興趣直線下降,還有學生受到硬性知識的制約,邏輯思維受到束縛,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
2.學生對小學數學存在抵觸心理
在小學,有很多學生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數學知識的學習比較抽象,是一門可以有效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然而,在小學,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正處在開發的初級階段,對小學數學這樣復雜多樣的知識,還不能夠接受并深刻地理解。因此,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比較吃力,遠遠地超過學習語文難度,這也就是大部分學生喜歡學習語文的原因。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認為學生數學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學生做的練習題不夠多,缺少對課堂練習的鞏固,因此,提倡題海戰術,讓學生投身于大量的數學練習題中,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題,來鞏固課堂知識。慢慢的,學生開始厭惡這種學習,開始抵觸學習數學,慢慢地影響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發揮。
二、加強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1.結合生活實際,改變教學觀念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想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很好地發揮,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就應該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去學習新的知識,創新教學方法,讓數學課堂教學不在單一、乏味。教師可以在生活中收集一些教學材料,方便學生去理解學習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加減運算時,可以先問學生,媽媽給你買了三個玩具,玩壞了一個,你還剩下幾個玩具呀?這時,學生肯定會全神貫注地聽教師講課,對數學產生興趣,積極地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時,學生的邏輯思維變得十分的清晰,仔細地想著,有3個玩具,玩壞了1個,就是3-1,還剩下2個。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些買賣活動,在教室里擺放一些水果,書本之類的可以賣的東西,給學生50元錢,讓學生自主購買,讓學生對自己購買的物品自主清算,計算出自己所花的金額。教師可以多加鼓勵學生參加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這樣的實際買賣中,運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看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質量。
2.利用數學小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學生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玩游戲是學生的興趣愛好之一。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充分地利用一些數學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快樂地學習數學,增加學生對數學的好感。例如,全班輪流報數,輪流報1,2,3中的一個數,報出的數依次加起來,誰報數后加起來的數是50,誰就獲勝。通過這樣的小游戲,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改變原有的對數學知識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營造數學課堂的氛圍,活躍學生的思維。為此,教師可以根據這一教學方法,制訂更詳細的教學計劃,著重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動力,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去學習數學知識。只有加強對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海燕.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文學教育:中,2010(05).
[2]梁霞.注重創設情景 培養思維能力[J].網絡財富,2010(17).
[3]陳文雅.淺談培養一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0(08).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