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燕
摘 要:小學數學與生活之間聯系非常緊密,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學習時,應多從生活中尋找資源,讓學生將原本深奧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具象的內容,使學生學習數學不再感到吃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資源;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是一門比較深奧且抽象的學科,面對這一學科,如何讓感性的小學生迅速地掌握數學知識是很多教師所共同探討的一件事情。
一、數一數家中物品,輕松掌握數字奧秘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數數和數字的計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字的加減乘除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其實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中帶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進行數數,學生對數數的興趣就會提升很多。
比如,在學習“數一數”這一課時,當教師教學生學完了簡單的十以內的數之后,可以給學生做一個練習,教師可以先將在自己在家中的廚房拍成一個照片,然后在課堂中給大家展示出來,然后這樣引導學生:“畫面中是我家的廚房,下面大家一起數一下,我家有幾個盤子、幾個水龍頭、幾個臉盆、幾個煤氣灶。”學生一聽說是老師的家,立刻產生了興趣,大家都抱著老師家是什么樣的思想進行數數,這樣就讓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數數活動之中。
二、量一量生活用品,輕松掌握長短尺寸
在學習長度單位這一數學知識時,很多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給學生一把尺子,讓他們對長度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后就可以進行題海戰術,比如一支粉筆長5( ),一支鋼筆長約7( ),一臺電視長約20( ),學生本身對長度這一抽象概念比較模糊,僅僅憑這種模糊的概念去填寫精確的長度單位,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為此我們應該從生活中提取資料,讓學生邊測量邊學習長度單位。
比如,在學習了“厘米和米”這一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一一個作業:“大家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溫馨家庭,家庭中的物品肯定種類繁多,大家回家后拿起手中的尺子,對自己喜歡的或者能看到的物品進行長度測量,然后用日記的方式將它們記錄下來,比如,我家有一臺冰箱,媽媽幫我一起進行測量,發現它的高度為1米4。”這樣學生在自己家中進行物體的測量,既感到親切,又有極強的好奇心,于是學生在不自覺中對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三、翻一翻瓶瓶罐罐,輕松理解幾何原理
幾何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數學知識,特別是對于立體幾何,由于學生缺乏對空間關系的認識和掌握,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將這中間的原理進行掌握。其實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幾何形體,只不過發生了一些變化而已,教師如果能在生活中尋找一些案例進行講解,對于學生理解幾何知識來說,會更加輕松。
比如,在講授“圓柱和圓錐”一單元時,教師在講到圓柱體的面積其實就是一個長方體加兩個圓的面積這一原理時,學生可能會比較難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將孩子們都愿意吃的樂吧薯片(桶裝)帶到教室中,找一位學生上臺將這個桶裝薯片打開,學生對樂吧薯片非常熟悉,當他們看到這位學生將樂吧薯片的前后蓋打開后,很清晰地看到兩個蓋都是一個面積相等的圓形,然后教師可以讓這位學生給出班級中每一位同學一塊薯片,然后讓他當眾將薯片桶拆開,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直接地看到薯片桶其實就是一個長方形,這樣學生再理解圓柱形的面積公式時就輕而易舉了。
總之,小學數學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如果教師一味地進行抽象理論的講解和練習,小學生是很難將數學學好的,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內容都與數學有著密切聯系的,教師如果能夠在生活中尋找一些教學資源,并將其運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或作業中,對于學生學好數學、提高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王劍.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