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要遵循兒童認知規律,構建以提供有價值的數學為基礎,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策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其主動參與。結合學生情況,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教學方法
一、問題的引入
首先要把握生活性原則,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通過選擇學生熟悉的、貼近現實生活的內容和情境,將教科書上的數學與生活中的數學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理解和體驗從現實生活中產生和發展的數學知識。
其次要把握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愿學、樂學、主動學。設計有趣的問題情境和學生愿意參與的數學活動,使他們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義、快樂的事情。
二、問題的探索
探索過程要注重活動性。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直覺動作思維是小學生認知的年齡特點。數學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有利于實現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
探索的過程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和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如,在圖形的對稱平移旋轉問題的探索中,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剪、移一移、轉一轉,從而使學生通過直觀的數學現象建立數學模型,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數學方法。
問題的探索過程很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啟發引導,力求使學生獨立思考,理解知識,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與同學合作交流,認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有興趣應用它解決問題。
三、問題的解決
學以致用,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在問題設計時,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精心設計練習。
四、問題的思考
教師在課堂教學后要認真反思,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環節是否合理,反思學生的課上表現和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發現解決問題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對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要及時整理、記錄。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體味理性與智慧的數學魅力。
作者簡介:徐靈哲,1981年11月出生,畢業于保定學院,小學數學教師。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