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樂 張佳音
摘要:門德爾松通過《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展現了其自身鮮明的風格特點,作品浪漫主義氣息濃厚,該部作品也是門德爾松最為得意之作,是其凝結8年心血的作品。文章嘗試分析門德爾松的音樂特點。
關鍵詞:門德爾松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音樂賞析
門德爾松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管風琴家,從小家庭環境優越,一生平坦而舒適,這也對他的作品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其作品旋律充滿了柔美與華麗。門德爾松與舒曼、肖邦同屬于浪漫主義音樂繁榮時期的作曲家,他對德國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雖然很少涉及到重大的社會題材,但是他的音樂充滿了抒情色彩,在創作中強調個性與情感的自然流露,將其與清新典雅的古典音樂相融合。家庭中父母及姐姐對門德爾松影響較大,且在成長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很多的社會名流,故培養了他非常寬廣的藝術視野。再加之門德爾松具有較高的音樂天賦、后天的刻苦好學,使其成為高產的作曲家,雖然其一生不過短短38年,但是他的音樂作品十分豐富。門德爾松的作品中有著十分鮮明的19世紀的浪漫主義風格,因此他的每首樂曲均通過優美的旋律感染聽眾,使其感受到浪漫、古典的詩情畫意,并感受到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最大的特點就是從樂曲開始的呈示部直到結尾的華彩均有著優美的旋律,即使在快速換弦及大幅度換把的炫技樂段中,也未脫離旋律的線條。他用音樂將自己對自然、文學、藝術、宗教、歷史等各方面的體驗與情感抒發出來,并注重個人的理解與愛的傳達,為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一、細膩清晰的配器織體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樂隊使用的織體等方面均可見作者匠心的獨特,作品中獨奏與樂隊聲部的音色表現空間十分充分。
一方面,獨奏部與樂隊有著清晰的聲部層次,小提琴的優勢音域突出,較高聲區幾乎包含了全曲所有的獨奏旋律主題,與樂隊聲部的沉穩、內斂形成鮮明對比,讓小提琴的音色特點一覽無遺。另一方面,曲中有精致、細膩的獨奏聲部變奏織體。門德爾松本身比較偏愛快速運動的、發音輕快的音樂織體,故典中裝飾變奏的應用隨處可見,主要是快速分解和弦及跳音,而激烈的和弦式則相對較少。比如第一章的華彩部分的最后一段,小提琴獨奏把輕快的跳音延伸至再現部,再比如第三章樂隊出現號角式宣言,此時的小提琴如蜻蜓點水般跳躍而至,四次召喚后立刻將主題動機躍然紙上。此外,門德爾松對樂隊音色與獨奏音樂的關系的處理也十分到位,二者要么互相烘托,要么互相比較,作曲家似乎想將每個樂器組的音色均清晰的表現出來,這一特點在木管組的音色運用中更為明顯。比如獨奏小提琴跳弓演奏時所伴隨的琶音,木管樂器于再現部奏出的柔和的主部主題,第一樂章結束時巴松演奏的過渡性音調等等。曲中門德爾松刻意強化的木管樂器的色彩運用,再與獨奏小提琴的音樂互相呼應,這一特點是浪漫主義時期交響樂隊表現力發展的結果,由于這一時期交響樂隊采用了雙管制樂隊,不僅擴大了樂隊的范圍,而且通過增加低音樂器強化了木管組的能力。并且樂隊每次以較強的力度總奏過后再利用木管組緩沖一下樂曲整體的力度,以將古典主義的典雅風格突顯出來。
二、個性化的處理
一般情況下,作曲家通常在大調式上寫作小提琴協奏曲一類的體裁,比如著名的“德國三大古典小提琴協奏曲”中,貝多芬、勃拉姆斯采用的都是D大調,而莫扎特所有的小提琴協琴曲采用的是D、C、F、G、A等幾種調性,全部都是大調式,此外,柴科夫斯基也采用D大調寫作小提琴協奏曲等等。雖然巴赫寫過a小調、d小調的小提琴協奏曲,布魯赫寫過g小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拉羅、西貝柳斯也在d小調上寫作了小提琴協奏曲等等,但是這類作品數量非常之少,大調式占據著絕大部分的數量。其中巴赫處于巴洛克時期,該時期剛剛度過教會調式,大小調式體系還處于初級完善階段,而在經過了古典主義后,逐漸發展至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們幾乎都用大調式寫作小提琴協作曲,究其原因主要是經過多年的小提奏演奏可知,A、G、D大調可以充分的發揮出G、D、A、E定弦的小提琴琴弦的張力與共鳴,從而獲得最佳的演奏效果;并且與鋼琴等樂器相比,小提琴偏于女性化,缺乏力度與氣魄,這類樂器演奏小調會使作品更加陰柔而缺乏陽剛之氣,因此多數作曲家都傾向于采用明朗的大調式來中和小提琴這一特點,以達到剛柔并濟、陰陽互補的作用。但是對于門德爾松而言,抒情是其作品最大的特點,由于其作品中缺乏剛毅的元素,便反其道行之,摒棄其他作曲家久而久之形成的大調式的創作習慣,采用小調式創作,將樂曲的華美、柔情體現得淋漓盡致,針自身的個性充分的發揮出來。因此門德爾松采用e小調創作,真正做到了揚長避短、游刃有余,且直至今天e小調都很少有人再用。
三、結語
總之,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有著古典的藝術構思與結構,更有嚴謹的樂思發展邏輯與整體比例,是門德爾松特有的華麗、唯美、抒情的音樂風格的代表,為聽眾呈出現一個富有浪漫、詩意的情境,雖然其強調個性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仍然理性的實現了古典與浪漫的完美結合,而這種關于古典與浪漫的結合在門德爾松及浪漫時期的很多作曲家中均十分常見。由此可見,無論處于哪個時期,每個作曲家的價值均是通過創新體現出來的。
參考文獻:
[1][美]漢斯·亨利?!ぐ8癫祭滋?西方音樂[M].劉經樹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
[2]上海文藝出版社編.音樂欣賞手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
[1]張佳樂,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2]張佳音,吉林省通化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