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家拉威爾不僅是一個管弦樂大家,他的美名還體現在他在鋼琴創作中創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左手鋼琴協奏曲》是他晚期的作品,幾乎濃縮了他一生中所有的音樂創作技術和風格,在音樂領域為世界留下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關鍵詞:拉威爾 《左手鋼琴協奏曲》 創作技術 風格
一、拉威爾及其作品介紹
拉威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作曲家。他不僅是一位管弦樂大家,一生創作了18部管弦樂作品,在鋼琴創作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成就。他的鋼琴作品讓人百聽不厭、拍案叫絕,創造出了一個異彩紛呈的音響世界。
《左手鋼琴協奏曲》是拉威爾晚期的作品,是拉威爾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右臂的鋼琴家保羅·維根斯坦創作的。維根斯坦在失去右臂后仍然堅持自己的鋼琴事業,繼續用左手不屈不撓地彈奏。在創作中,拉威爾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創作技巧和表現力。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拉威爾已經身患重病,他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和高超的創作技術,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可以說,《左手鋼琴協奏曲》是拉威爾與生命最后的搏擊和怒吼。
盡管歷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左手鋼琴協奏曲》很少有演出機會,但是它仍然不影響我們從這部鋼琴曲中把握拉威爾的音樂創作風格和特征。
二、《左手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技術和風格特征
(一)對細部結構的處理
在細部結構的處理方面,這部鋼琴協奏曲在自由樂章的結構之下,對細部結構進行了精心的處理。拉威爾在充分發揮20世紀初各種作曲技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兩次大的高潮且多次經過樂曲的前奏。在全曲即將結束時,節奏突然加快,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這部樂曲高度的內在統一,這種統一是由于拉威爾運用了動機貫穿的手法。因此這部樂曲聽起來有悠長傷感之感。不得不說,拉威爾在細部結構處理方面具有高超的技巧。
(二)對調式調性的安排
在對調式調性的安排方面,拉威爾同樣能夠巧妙的進行。他對細部結構的處理展現給聽眾的是一種自由之感。因此,拉威爾在這種自由的和聲之下,竟然在對調性的處理上和聽眾玩起了捉迷藏。也就是說,如果這種調性不主動閃現或是聽眾不刻意尋找,聽眾是永遠抓不到的。雖然有時會隱約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又會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給人一種撲朔迷離之感。從理論上來說,拉威爾在這部作品中主要采用了動搖調支柱和分散調中心兩種游移技法,來試圖擺脫調中心。所謂的分散調中心,就是運用多個中心來擴散主和弦使之分叉,致使主調游離。動搖調性支柱則是主要運用架空主和弦的方式,這種方式會使其他和弦的反饋放大,導致對立和弦逐步離異,最后形成調性游移。在這場調性游戲中,有一點需要說明,有時會連續出現小和弦,配合小調的色彩,這是因為它主要是在大調的范圍內進行的,盡管會出現這種小調色彩,但終究是轉瞬即逝。拉威爾在低聲部連續使用延長來加強調性,就像手中的風箏一樣,看似左右飄動上下翻飛,其實永遠也離不開別人的視線。
(三)對節奏形態的運用
《左手鋼琴協奏曲》在節奏形態方面的變化及其豐富。總的來說,它運用了復合節奏、分解節奏、分解式節、柱式節奏等形態。比如第一部分就是采用了柱式和流動式相結合的節奏,中間部分則更側重于爵士樂的柱式節奏,第三部分更傾向于和弦分解式的節奏形態,因為它具有流動性。自由節奏形態和符合節奏形態在這部鋼琴曲中更是多次出現。
三、對拉威爾的評價
通過以上對《左手鋼琴協奏曲》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部作品確實是20世紀初的一部經典鋼琴曲,它是拉威爾晚年創作的代表。這不僅僅體現在對結構的處理、調式調性的安排、和聲的運用、節奏形態的運用等方面,還體現在爵士樂和新古典音樂的融合,更能夠讓我們看到拉威爾借助傳統的音樂形式,和古典音樂協奏曲成功地達到了融合,從而再次證明了拉威爾那種不羈的自由創作思想。
在拉威爾晚年病魔纏身,然而他堅持自己的原則,博眾家之長,因此創作出的作品猶如魚在水中暢游嬉戲,鳥在空中自由飛翔一般。他對莫扎特、肖邦、施特勞斯、舒曼等音樂大家懷有極高的崇敬之情,認真研究他們的作品,從作品中汲取營養為自己所用。拉威爾同樣尊重和自己同時代的音樂家,從同輩人的音樂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然而他卻一點也不盲目,而是有自己的原則。例如,他喜歡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卻仍能堅守自己民族的音樂風格;鐘情于斯特拉文斯基,卻并不把自己歸屬為新古典主義;青睞德彪西,甚至有時會被人看作是德彪西的影子,然而他卻能夠說抽離就抽離。拉威爾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博采眾長,喜歡接受新事物,卻不放棄自己的傳統,因此他的作品能夠做到游刃有余。
四、結語
可以說,拉威爾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創作出的《左手鋼琴協奏曲》,凝結了自己一生的音樂創作技術和風格,為世界音樂留下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參考文獻:
[1]董博超.拉威爾鋼琴協奏曲的體裁性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2年.
[2]刁蓓華.鋼琴曲百花園中一枝奇葩——拉威爾左手協奏曲[J].鋼琴藝術,2001,(03).
[3]徐旭.拉威爾晚期鋼琴作品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作者簡介:
李壯壯,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