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中華民族擁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們民族的母語是漢語言,同時民族聲樂是以漢語言為基礎,加之各民族獨有的腔調和表演藝術形式所形成的。我國民族聲樂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和各地區的聲樂傳統相互結合,很好地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關鍵詞:民族聲樂 風格特點 傳承發展
我國民族聲樂是對我國優良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民族聲樂依托我國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地域特點而不斷的得以優化和整合。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的聲樂文化相互交融,為民族聲樂的更好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再加之各大音樂院校開設民族聲樂專業,也為這個欣欣向榮的專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進程中,一批批老藝術家們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例如:郭蘭英、王昆等,她們的《我的祖國》《南泥灣》至今都被世人所傳誦,并且經久不衰。
一、我國民族聲樂的風格特點
我國民族聲樂的表演形式在它的音樂方面尤為突出,以甜美、聲音富于表現力著稱。在一些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的演唱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點,另外一點就是演唱個性都極具特色。如,有的演唱家風格大氣豪邁、有的演唱家風格婉約細膩,都體現了她們對民族聲樂的熱愛與解讀。在我們鐘靈毓秀的華夏大地上,五十六個民族用各具特色的聲樂表演形式征服著觀眾:彝族曲比阿烏的《情深意長》仿佛把我們帶進了那個景色怡人的彝族風光里;才旦卓瑪的《翻身農奴把歌唱》將我們帶進了神圣的雪域高原;騰格爾的《蒙古人》讓我們的眼前看到了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這就使我們在欣賞民族聲樂的同時也感受了它的獨特魅力。在民族聲樂的審美體系中,音色的韻律美尤為重要。
我國民族聲樂在繼承傳統文化的時候,也繼承了這其中的音色韻律美。讓我們在看到音樂表演藝術的同時,也會被它的韻律美所折服。然后就是我國民族聲樂的唱腔美,從古至今我國各種藝術表演形式都注重唱腔美,不管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戲曲藝術,還是傳統的民間小調與說唱藝術,唱腔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聲樂在其快速發展的這些年中,唱腔美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還汲取了西洋美聲唱法的優秀成分,豐富自身的體驗。我國民族聲樂有著古典詩詞般的意境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繪畫藝術的追索,都體現在民族聲樂的追求之中。
二、我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的前五十年,是我國民族聲樂艱難起步的初始階段。一些在國外留學回來的專家學者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美聲唱法,并運用西方的教學理念來教育學生。在“五四運動”之后,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民族聲樂的創作與演出活動也日益增多,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抗日戰爭時期,由安波創作的秧歌劇《兄妹開荒》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聽感受。但是最值得一提的還是由解放區眾多音樂家創作的民族歌劇《白毛女》,其中王昆扮演了第一代喜兒。在那個社會動蕩的時期,沒有物質條件去探索更好的發展道路,但是創作出來的優秀作品也為我們日后的民族聲樂唱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建國后的五十年是民族聲樂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理論爭鳴和實踐探究給我國的民族聲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借鑒國外優秀的聲樂傳統與民族聲樂想結合,對我國的民族聲樂唱法起到了導向作用,并且指明了未來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民族的民族聲樂顯示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同時我們也要加強對民族聲樂的理論建設,在歷經二十年,集全國各地二十多位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編寫而成的《中國民間音樂集成》,這個偉大的壯舉被稱為是“中國文化萬里長城”,這對于我國民族聲樂的傳承具有偉大的意義。由此可見,對待我國的民族聲樂,我們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只要對我們民族聲樂發展有益的,我們都應該好好利用。民族聲樂在不斷的發展歷程中,會逐漸演變為我們民族的藝術瑰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發展好民族聲樂直至最后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大舞臺。
三、結語
我國民族聲樂具有韻律美、唱腔美、意境美的重要藝術特質,是我國文化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明星。民族聲樂教育也在近幾年的時間中慢慢發展,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創作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也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愛聽的歌曲,使民族聲樂做到了真正的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歌唱。我國民族聲樂文化博大精深,以傳統民歌戲曲為基礎,又借鑒了西洋唱法的優秀成分,從而產生了現代民族聲樂唱法,積極推動了這一唱法的又一歷史新突破。同時我們更要推進民族聲樂事業的建設,對民族聲樂的現狀進行認真研究分析,總結規律,處理好民族聲樂與文化傳統之間的辯證關系,弘揚“主旋律”歌曲,讓二者有機結合,共同協調發展,最終建立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族聲樂體系,并且要促進民族聲樂多元化的民族聲樂學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未來的道路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但是我們一定要攻堅克難,為我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翊.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及其風格特點研究[J].音樂時空,2013,(14).
[2]方麗萍.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趨勢[J].成都大學學報,2010,(04).
[3]金鐵霖.民族聲樂發展的新階段[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4).
[4]李禮.我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J].文藝評論,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