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霞 孟憲景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社會責任感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本文論述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培養
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了建設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覺意識和情感體驗。[1]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道德情感。社會是共同生活的人們通過多種關系建立起來的集合體。它要求每個個人要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從社會發展的各種要求。因此,個人必須依據一定的社會規則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勇敢地承擔起對國家、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和義務,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新的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實現這一任務,當代大學生是中堅力量、主力軍。可以說,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會直接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歷史進程。因此,要想使當代大學生積極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勇敢地擔負起新時期社會賦予的這一艱巨的歷史重任,就必須大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意識。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
大學生是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社會群體。從整體來看,大多數的學生都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他們有很強的主人翁意識,熱愛祖國和人民,能夠自覺地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和興衰密切聯系在一起。但同時,也有一些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比較淡薄,使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不容樂觀的社會問題。
有些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缺乏全面的認知。表現在他們能主動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表示要孝敬父母、規劃發展自身。但卻很少表示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缺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壯志。
有些大學生也能認識到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性、重要性,但是在真正需要抉擇的時候卻總是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優先考慮個人得失、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如在對理想的追求方面,總是覺得社會理想高遠、太空, 可望不可及, 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實惠的,因此更注重對物質享受追求。在生活學習中往往以自我為重心、不愿幫助他人、不愿與他人合作、對社會弱勢群體漠視、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卻往往還是置身事外等等。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的重要性
如弗洛姆所說:“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使個人具備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起到應起的作用的資格,也就是說,把他的個人個性塑造得極為接近社會個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需要。”[2]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人才的主要場所,在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最集中、具體的體現就是通過教育,使大學生正確判斷世界的發展趨勢, 把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同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 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報效祖國。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形勢與政策》等課程。這些課程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可以對大學生進行由淺到深、由微觀至宏觀循序漸進的教育,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培養方面具有著很強的學科優勢。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
首先,“05方案”中思政課各門課程的內容跟我國的政治、經濟和學生的實際各方面聯系很緊密,但由于具體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存在與大學生的思想及生活實際相脫節的問題,致使課堂教學內容缺乏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許多學生對思政課缺乏興趣,思政課教學無法實現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其次,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方面,雖然也有教師在教學方式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新,但更多的教師仍然采用單一的理論灌輸,即使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只是文字的羅列,缺乏多樣性,沒有做到把教學內容與所選擇的教學方法有機的融合;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缺乏良好的互動,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沒有生機和活力。
再次,有些思政課的老師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規律的認識不深,仍將大學生當成灌輸對象,自己居于教學的中心地位,只是對學生進行責任認知方面的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責任情感、責任實踐等方面教育。由于缺乏情感的認同和實踐的體驗,使學生沒有形成對社會責任感的深刻體悟,因此,也就不能將社會責任內化為自覺。
四、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努力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給予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
只有讓大學生正確地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有利于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關的論述有馬克思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3]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4]丹尼爾·帆爾也曾指出:“每個社會都設法建立一個意義系統,人們通過它們來顯示自己與世界的聯系。”[5]由此可見,一方面,個人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社會個人根本無法生存;另一方面,社會也不能離開個人,沒有個人,社會則不可能形成。個人與社會既相互區別,獨立存在;又彼此聯系,共生共存,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深入挖掘社會主義的各種偉大理論, 對理論進行深入講解用,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 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以傳授知識和培養人才為基本任務的,高素質的學生是由高素質的老師培養出來的,教師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教師具有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才能夠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并不是都很高,有些教師缺乏必要的責任感。有的思政課教師對教學馬馬虎虎,不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識,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手段;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宣揚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別妄想去改造社會。這種現狀實在令人擔憂。“教師是社會的代理人,是文化傳遞的關鍵環節。而且,創造一種社會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過教師,社會創造出想象中的人。”[6]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首先應該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社會責任感。
(三)讓大學生認識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途徑是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
有些大學生把實現自我價值與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相對立,他們認為如果自己追求社會整體利益,就會影響到自己個人價值的實現。通過思政課讓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發展了,社會整體利益得到實現了,才能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提供更多更好的條件,才更有利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 四) 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思政課教學中,為了更好的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科學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還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等。為了更好的對學生產生感染力,在思政課教學中,應注重例舉一些大學生身邊的實際事例發揮良好示范作用。
(五)注重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的作用。
社會實踐是對課堂所授書本知識的具體運用、深化, 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利補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應積極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可以通過建立一些實踐基地,更好地開展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實踐基地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責任意識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實踐教學基地包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基地開展實踐教學,能夠更好的使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和現實,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可以依托實踐教學基地,大學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知識,開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活動。此外,還應著力探索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模式,比如可以把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與學校的社會調查、學生的志愿服務、公益活動以及專業課的實習、見習等活動結合起來, 引導大學生到社會實際生活、到基層去,更好的增長見識, 提高實際本領, 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將來盡快融入社會作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陳德欽,胡凌鑫.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探索[J]. 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 6) : 86-90.
[2]郭強. 如何發揮“思政課”教師對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作用[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 12) : 111.
[3]李艷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J]成功(教育)2013(16).
[注釋]
[1] 黃啟紅.論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和諧社會構建[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7):223.
[2]埃里希·弗羅姆.對自由的恐懼[M].許合平,朱士群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8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72: 8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26.
[5]丹尼爾·帆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等譯.三聯書店, 1989: 197.
[6]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光金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
本文系邢臺學院科研項目“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有效性研究”(項目批準號:XTXY13YB02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