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摘 要:嘗試教學改變以往“講授”、“教師控制”為特征的傳統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學習”。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運用“嘗試教學”理論,通過嘗試導課、嘗試表現、嘗試創新、以“試”促學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開展 “探究學習”,積極創建以生為本的美術課堂。
關鍵詞:小學美術 嘗試教學 策略
嘗試教學,有探究、發現教學的優點,卻比探究發現更切實際、更有效率;嘗試教學人人可以參與、每堂課都可以進行、每個教師都能駕馭。我們把嘗試教學理論運用到美術課堂教學中,在“嘗試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進行嘗試,變革教學,提升實效。
一、以“試”導課,激發興趣
嘗試教學注重“先練后講”,通過學生的嘗試,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自主嘗試的形式導入新課,相對于傳統的談話導入、多媒體導入、問題導入、情景表演導入等更能體現美術學科特點,更能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以“試”導課,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質疑”嘗試——從問題入手
從問題入手,啟迪學生嘗試提出疑問,導入新課。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組織學生初步體驗本課的學習重點,通過欣賞、比較等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探討,試著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關注疑點,嘗試提出有針對性的學習問題。問題的發現與提出既能考驗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又能使教師由問題導入新課。
(二)“材料”嘗試——從工具入手
從工具入手,嘗試讓學生先試用工具,激發興趣。教師在上課時,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引導學生觀察材料的特點,組織學生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自主嘗試組合與表現。如五年級上冊《江南民居》一課在導入時,教師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一把小刷子,讓學生大膽用小刷子的不同部位表現點、線、面,激發學生對美術語言的表現和探究欲望。
(三)“直接”嘗試——從目標入手
從教學目標入手,通過嘗試初步的創作表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濃厚興趣。直接嘗試,比較適用于手工制作課的導入。面對著豐富的材料和工具,學生早已按捺不住心中“嘗試”的激情和欲望。千呼萬喚始出來,不如立即動手試起來。如四年級上冊《正負圖形》一課,我們就可以采用讓學生直接嘗試“剪一剪”的方式導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剪一剪,拼一拼,試一試,即考驗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又巧妙地導入了本課。
二、以“試”探究,自主學習
為了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我們要積極轉變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從“以教定學”轉變到“以學定教”。這種觀念的轉變可以通過嘗試教學來加以實踐。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組織實施、開展探究。
(一)先試后學——積累基本經驗
先試后學,是指在課堂教學的新授階段,我們根據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先進行嘗試,讓學
生在自主嘗試中發現問題,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為下一步的問題解決和教師指導做好鋪墊。
如四年級上冊《毛茸茸的動物》一課。在新授環節,我們不要急于傳授學生畫小雞、小熊等動物的技法,而是讓學生先自己嘗試畫一畫,加強體驗,引出問題。嘗試要從簡單的造型入手,如可以讓學生嘗試用“三點兩線”畫一只小雞。學生在嘗試過程中必定會出現諸多問題,如墨色滲化成一團、形不準確、墨色缺少變化等。問題的出現,就為接下來的教師指導、合作探究等打下基礎。這樣帶著問題的先試后學,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有效提高了我們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教學實效。
(二)邊試邊學——探究解決方法
邊試邊學,是學生在嘗試中不斷產生學習困惑,然后探究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再深入嘗試,又對出現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展開探究。基于學生主體的教學活動,我們就要按照學生獨特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品質來展開。
如《正負圖形》一課的重點探究環節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對一個典型圖形案例的不斷嘗試、探究,來獲得正負圖形的設計知識。如以“蘋果”圖形為例,嘗試讓學生設計“負形”,通過嘗試發現可以在圖形邊緣或中間展開設計;進一步嘗試添加“負形”,學生又會發現“正形”與“負形”在意義上是有某種關聯的,或者是極其巧妙的;再進一步深入,嘗試進行知識拓展,為某個主題設計標識,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學以致用。
(三)學后再試——內化知識技能
嘗試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思想、策略,它更強調學生的整體發展,更關注學生嘗試習慣的養成和創新精神的培育。我們不但要關注學生課堂里能學到什么,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持續性,幫助學生把學習過程延續到課外,從而鞏固學習,內化知識,促進成長。
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教學活動中,經過嘗試探究與自主學習掌握了知識、方法,體驗了學習過程,并通過作品創作鞏固了知識技能。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運用由于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充分發揮出來,積極性、創造性受到限制。課堂中好多知識點、技能是需要后續的拓展與運用才能內化為學生的主體感知和美好情感。
如六年級上冊《生活與科幻》一課。本課中隱含著的對學生創意思維的啟發與引導不是一節課里能夠實現的,只有拓展到課外,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和設計需求。因此,本課就可以充分發揮嘗試教學的優勢,引導學生在課外把課堂中學會的創作方法用自己的想法大膽表現,更可以嘗試用其他美術創作的手段和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創意。
(四)以“試”促學——凸顯學習價值
探究教學的目標是通過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興起和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讓學生被自己所探究的主題所吸引而激發持續學習的動力。在嘗試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遵循學生成長的獨特規律,引導學生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激勵他們自主探究和發現,努力去嘗試、去尋找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發展綜合能力,以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嘗試”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和學習策略,不但使學生獲得對學習的持久興趣,更能培養學生不斷挑戰自我、追根究底、鍥而不舍的美好情感、正確態度,凸顯了學習的真正價值——促進人的發展。將我們的“嘗試學習”常態化、日常化,這種學習就具有了某種審美教育的特性。學生在不斷堅持的發現和探究過程中逐漸實現“學習嘗試化”的境界。于是,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體驗到的“嘗試”樂趣被逐漸遷移到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遷移到學生的生活體驗中。這樣的學習是一種不斷的挑戰,引領著學生們不斷超越自我,真正體現了美術課程的價值和理念。
三、以“試”創新,多元表現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嘗試,就是一種創新。藝術表現形式的多元化為美術創作帶來了無限可能和無盡創意。
(一)改變材料嘗試
如今,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用來進行美術創作的材料也豐富了很多。從常見的紙、筆、顏料等傳統材料到油漆、塑料片、木料、樹葉、稻草……凡是具有一定可塑性、色彩豐富、便于使用、安全的材料都能成為我們美術創作的材料。同一主題,如用不同材料來嘗試創作,呈現的作品特點就不一樣,作品會更有趣,更具視覺性,也更具創意。
如三年級上冊《彩色拼貼畫》一課,我們可以嘗試用各種材料來創作彩色拼貼畫,如用各色豆子、各色瓶蓋、各色紐扣等等,學生的作品就顯得豐富多了,精彩多了。
(二)改變形式嘗試
美術表現形式多樣,不同表現形式可以獲得迥異的視覺效果和審美體驗。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客觀地存在著水平差異和個人喜好。我們的教學目前無法實現為每一位學生“私人定制”,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尊重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某項特長,用他喜歡而擅長的形式去大膽嘗試。
如六年級上冊《中國扇子》一課,教材要求我們用水墨畫的形式創作扇面畫。在教學中我們指導學生學習傳統扇面畫的創作方法,但是部分學生由于未能熟練掌握水墨畫技巧,作品效果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因此,有部分學生就嘗試用彩鉛畫的形式來創作扇面畫,清新淡雅,效果獨特。如果我們反對學生用其他形式表現,不但打擊了學生積極性,還抹殺了學生對藝術創作的獨特想法。
(三)改變視角嘗試
美術教學中,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打開了作品創作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創作視點。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美術課堂教學中,在美術作業的視角選擇上,我們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個體差異,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視角嘗試創作。
如以《江南民居》一課創作內容為例,我們不但要大膽鼓勵學生嘗試選擇自己喜歡的視角去表現江南水鄉的美,還可以啟發學生嘗試表現不同天氣、季節里江南民居的美,那么這節課就更有深度和廣度了。
(四)改變方法嘗試
現代藝術創作手法越來越多元,有的單一,有的綜合。要啟發學生創作思維,我們不妨嘗試可以從改變創作方法上動點腦筋。
如六年級上冊《流動的風景線》一課,教材中要求我們用剪紙拼貼的形式設計汽車裝飾。但是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少學生的設計創意無法通過這種方法體現。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改變單一的表現方法,采用綜合表現的方法來進行設計。很多學生就嘗試采用繪畫與拼貼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設計,既巧妙利用了彩色紙的底色,又可以在上面大膽作畫裝飾,相得益彰。
所謂教無定法,嘗試教學打開了我們無窮的想象空間——我們如果嘗試讓學生在綠草地、樹林中上美術課會怎么樣?水墨畫課中,我們嘗試讓學生站著作畫會取得怎么樣的效果?我們美術學科嘗試用微課來翻轉課堂,會激起怎樣的課改浪花?……一個個奇妙的點子正期待我們去嘗試、去研究。嘗試教學,也為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研究指引了方向,使我們對于建構“學本”美術課堂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成尚榮 《兒童的認識與發展:嘗試教育的理論假設》[J] 人民教育 2014,15:10-11
[2]劉良華 《談嘗試教學之核心精神》[J]人民教育 2014,15:11-13
(余姚市第二實驗小學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