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芳
摘 要:辜鴻銘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九種語言,學貫東西,但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保守主義。辜鴻銘傳統文化情結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可以說,辜鴻銘的傳統文化情結萌生于童年,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強化,成年之后鞏固形成。通過對辜鴻銘的解讀,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對他的了解、以小見大透視當時的社會,也有利于為日益強調傳統文化的現代中國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辜鴻銘;傳統文化;保守主義
1 辜鴻銘的早期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情結
辜鴻銘的早期教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分界線是1867年,辜鴻銘隨養父布朗前往英國。第一階段的教育主要來自于辜鴻銘的親生父母;第二階段則來自于其養父布朗先生。
辜鴻銘出生在南洋馬來半島北側的檳榔嶼,1867年前往英國之前一直和親生父母生活在這里。也就是說,辜鴻銘最初的啟蒙教來自于傳統的中國家庭。而往往啟蒙教育對一個人成長所產生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例如康有為,年輕時大力推行戊戌變法,但年近花甲思想卻日益保守,這與他年幼時接受中國傳統私塾教育不無關系。就辜鴻銘而言,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他的父親辜紫云。他從小教辜鴻銘學習閩南語,并且每逢家族祭祀,辜紫云都對辜鴻銘耳提面命: “我們是中國人,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我們愿意在列祖列宗面前起誓,不論我們身在何處,生至何時,永遠不會忘記,那里是我們祖先的家園。”在隨養父布朗去英國之前,辜紫云又告誡辜鴻銘: “不論你走到哪里,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尤其強調兩件事:“第一,你不可信耶穌教。第二,你不可剪辮子。”當時10歲的辜鴻銘對父親的諄諄教誨,可能還懵懂不清,但父親的良苦用心卻對辜鴻銘的學術生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辜鴻銘1867年到達英國直到1873年考入愛丁堡大學的7年時間里,辜鴻銘的大部分教育來自養父布朗。辜鴻銘的養父布朗是一個典型的反現代主義者,卻極度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他把辜鴻銘帶到英國,就是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個通曉中西,能拯救世界文化的學者。布朗對辜鴻銘的求學生涯做了縝密地規劃:首先在英國學習文史及哲學,然后再去德國進修自然科學知識,最后去法國學習法語及風土人情。學成之后,送他回國,專心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將中西文化融會貫通,找到一條拯救人類的康莊大道。所有這些幾乎預示了辜鴻銘一生的學術動態。可見,布朗對辜鴻銘中國傳統文化情結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2 辜鴻銘的交友與中國傳統文化情結
常言道: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句話運用在辜鴻銘與馬建忠的一次談話中十分貼切。馬建忠出身書香世家,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染,對傳統文化有真知灼見。這次談話的具體內容不得而知,但在之后辜鴻銘談到這次會晤道:在新加坡與馬建忠的談話,對他影響極大,正是因為馬建忠讓他重新變成了一個中國人。正因如此,辜鴻銘辭掉了在新加坡英國殖民政府的職位,決定回國。回國之后,他扔掉所有西裝革履,換上長袍馬褂,戴上瓜皮帽,并開始蓄辮。從外貌上開始了向中國人轉變的第一步。然后就是按照養父布朗的指示,研究中國經典著作。辜鴻銘仔細搜集中國傳統經典并潛心鉆研,僅一年功夫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獨到見解。由此可以看出,馬建忠對辜鴻銘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對辜鴻銘文化保守主義的形成,張之洞及其幕府起到了定型的作用。張之洞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并且造詣很深的學者,因此他的幕府中集聚了諸多深諳舊學趣味的文人墨客,如梁敦彥、沈曾植、梁鼎芬、趙鳳昌、羅振玉、鄭孝胥等等。辜鴻銘在回國后不久就被張之洞招賢納士,納入張府。在與張之洞及其幕僚的共事中,辜鴻銘的傳統文化情結日益鞏固深化。他在晚年日本講學中,就不止一次提到“張之洞是一個很有名的學者,也是一個目光遠大的政治家。由于這種契機,使得我能夠與中國最有修養的人在一起朝夕相處,從他們那兒,我才對中國文明以及東方文明的本質稍有解悟”。“在此基礎上, 通過對東西方文明的比較研究,我很自然地得出一個重大的結論,那就是,這養育滋潤我們的東方文明,即便不比西方文明優越,至少也不比它們低劣。”由此可以看出,張之洞及其幕僚對辜鴻銘的傳統文化情結起到了鞏固定型的作用。
3 辜鴻銘的性格與中國傳統文化情結
辜鴻銘的傳統文化情結的形成,還與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胡適在1919年8月3日的《每周評論》上,曾對辜鴻銘的保守行為進行過分析:“現在的人看見辜鴻銘拖著辮子,談著‘春秋大義,一定認為他是向來頑固的,卻不知辜鴻銘當初是最先剪辮子的人。當他在壯年時, 衙門里拜萬壽, 他卻坐著不拜。后來人家說革命了,他忽然把辮子留起來。辛亥革命時, 他的辮子還沒養全, 他帶著假發接的辮子,坐著馬車亂跑,很出風頭,這種心理很可研究,當初他是‘立異以標高,如今竟是‘久假而不歸了。” 這些語言雖然有失偏頗,但是對辜鴻銘怪異行為的分析不無道理。畢竟辜鴻銘曾在西方生活二十年之久,自由主義精神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曾說溫順是中國人的性格之一,而自由主義的作祟使他相當叛逆,因此在全國上下急切要求變革的呼聲中,辜鴻銘卻標新立異,公然維護傳統文化。這并不僅僅是因為辜鴻銘真心想維護傳統文化,更與他與人為異的獨特個性息息相關。所以研究辜鴻銘的思想不得不考慮其獨特的性格因素。
4 其他因素
辜鴻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結與其愛國主義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或者說辜鴻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鐘愛,是其愛國主義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尤其是在國外生活的那段時間,辜鴻銘飽受民族歧視的凌辱,愛國情感也與日俱增。回國之后,又親眼目睹了祖國遭受外國列強鐵蹄踐踏的情景,他的愛國之心終于噴薄欲出。毅然決然放棄西方文化,回到故國。
辜鴻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除了辜鴻銘的主體原因外,還要看到它的客體——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同化性。在面對西方現代化文明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未被取代,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了自我更新作用。這也是為何中華民族文明源源不斷,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消亡的四大文明的重要原因。
通過對辜鴻銘中國傳統文化情結形成原因的淺析,我們對辜鴻銘有了更深與更全面的了解,將辜鴻銘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豐滿人物。從根本上說,辜鴻銘是當時所處時代的產物,是中西碰撞下的近代社會所催生出的“矛盾體”,他自身的矛盾也恰恰生動地體現出當時新舊雜陳、中西合璧的時代特點。對于辜鴻銘我們不應獵奇,而是要真正走進他,走進那個時代,去真切地體會當時的社會氛圍與環境,這也是寫作此篇拙文的最初動機。
參考文獻
[1] 黃興濤:《文化怪杰辜鴻銘》,中華書局1997年版。
[2] 黃興濤等譯:《辜鴻銘文集》,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吳景明:《尋求文化融合的“撻西揚中”——辜鴻銘的文化保守主義內涵解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4] 史玉華 田茂軍:《簡論辜鴻銘的保守主義文化觀》,《湘潭大學學報》2000年第24期。 [5] 史敏:《解析辜鴻銘保守主義思想的獨特性》,《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9卷第5期。
[5]嚴光輝:《辜鴻銘傳》,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頁。
[6]嚴光輝:《辜鴻銘傳》,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頁。
[7]薩摩雄次:《辜鴻銘論集》,皇國青年教育協會1914年版,第142-1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