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蔓延,當代大學生受多元化文化思潮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其價值取向發生了極大變化,大學生的“三觀”受到猛烈的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通過探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構建和諧校園等方式,可以增強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23
中圖分類號: D6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2-0094-03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如何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十八大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增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親和力、感召力,提高大學生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因此,真實地了解和客觀地分析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不斷地完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探尋有效的創新方法,對于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構建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判標準不夠量化
目前,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加之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軌的不完善,使得當前高校教育關注的重點問題依然是就業率。而目前這一量化指標仍然作為評判學校優劣的重要標準,因此,許多學校更多地注重“知識”教育,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輕視學生品德素養的提高;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輕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育。高校通常把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現實中思想政治理論課通常是大班教學,隨意削減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內容,插空安排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時間,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必須但多余”的課程的現象時有發生。與此同時,學生更崇尚的是“技能”,追求更多的是實用主義。盡管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判標準不夠量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對其理解不夠全面、深入,重視程度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思想上的不重視導致行動上的忽略,因此,措施不給力。
2.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單一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圍繞主流文化進行的,這與思想教育的單一性、理想化相協調。但是在多元化社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多注重對理論的強行灌輸,一味地偏重于對政治理論和大學生道德行為規范的教育,少有植入和更新教育內容,教育內容與時代要求脫節。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代感不強,教育內容單調乏味,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缺少應有的滲透性、參與性和現實性。教育者一味地用政治理論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對眾多的社會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也沒有引導學生對其做出切合實際的理念導向,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結果往往導致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對理論的不信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厭煩。教育方法因循守舊,授課形式單一,實踐環節欠缺,更多的還是傳統的“填鴨式”的理論灌輸,對學生進行的是“教導”而不是“引導”,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效果不顯著。
3.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形成合力
當前,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從事學生管理的學生工作者。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但相當一部分政治理論課教師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不足,沒有將其從事的工作上升到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事業的高度來做,只是被動地完成教學工作量,沒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真正做到言傳身教。其次,由于政治理論課教師僅限于課堂上與學生短時間的接觸,和學生互動、溝通的時間有限,與學生交流甚少,對其產生的影響不大。相比較而言,專業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較多,他們的言行直接影響到學生。但教育實踐中,專業課教師“只教書,不育人”,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德育職責的現象比較普遍;學校的一些職能部門也存在著輕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傾向。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尚未形成,沒有形成全校范圍內統一的教育體系,做到齊抓共管。另外,學??焖侔l展帶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的編制、待遇、經費等的投入與學校的整體工作不協調等問題,也嚴重阻礙著高校思想政治隊伍的發展。
4.教育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多元化思潮和價值取向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由于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慣性,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沒有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常用難以實現的目標和標準要求學生。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目標時,教育者注重考慮社會需求,往往停留在自身的說教中,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實際需求,甚至無視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反差較大。在價值目標的設定上,教育目標定得籠統空洞,面對多樣化快速發展的實際,沒有做到主導性與多樣性的統一,缺乏層次性和可操作性。過于嚴肅的理論往往與生活實際相脫離,使得學生不能用所學的理論詮釋現有社會狀況,無法滿足其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因此,實效性不強。
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和方法
1.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為基礎,形成立體化育人環境
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高校黨委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建立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工作會議制度。學校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定期召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報會、研討會、協調會等,研究和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理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團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充分發揮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樹立人人都負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意識,形成立體化、多方位、全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各項工作之中,拓展到班級、學生宿舍,拓展到學生入學教育、專業教育、畢業教育、就業指導等各個環節。樹立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重視和研究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把教育人與關心人結合起來,把塑造人與服務人結合起來,從學生“最急、最盼、最憂、最怨”的問題入手,關心和解決學生切身利益問題,真正把“學生利益無小事”落到實處。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和校園陣地,把育人的宗旨貫穿到整個教育教學的內容和過程中去,言傳身教。以自己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健全的人格教育感召學生,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不斷提高道德情操,在本職工作中做到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人格魅力和道德風范影響和教育學生。學校管理工作者要體現育人導向,把嚴格日常管理與引導大學生遵紀守法、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把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與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結合起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實現全員育人增強教育實效。
2.以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為抓手,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在新形勢下,面對學生價值取向多樣化和社會功利化傾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緊密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的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改善教學手段,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價值觀培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的核心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內化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外化其行為準則。將中國夢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育人為本,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從青年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出發,尊重、理解、關心學生,熱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激發他們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樹立問題導向。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大學生思想狀況,直面回答大學生關心的理論問題、社會問題,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其運用科學的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行師生互動。發揮教師教學主導和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切實改變思政課教學“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成長,支持學生成才,幫助學生筑夢、追夢、圓夢。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要采用互動式、案例式、參與式、啟發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式,運用新穎的形式,生動的事例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吸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以重大活動為契機,將“無形”的教育轉化為“有形”的活動
重大活動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成效的平臺,更是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積極探索以重大活動為契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利用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慶典和特別活動,以其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關注程度高,構筑具有特殊教育意義和獨特教育內涵的情境氛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例如利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召開、新中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黨的十八大召開等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志愿精神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廣泛開展奉獻愛心、為國增光、艱苦奮斗、感恩奉獻、堅定信念、團結協作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發了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導向和育人實效。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黨的生日”、“教師節”、“國慶節”及學生開學、畢業典禮等重大紀念日、節慶日,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全面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勵志成才教育和感恩奉獻教育等,使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堅定了愛黨愛國的理想信念,使其產生了心系民族命運、心系國家發展、心系人民福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了“個人成長聽從黨的號召、個人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個人事業奉獻社會建設、個人成就服從人民利益”的成才觀念。通過利用重大事件、重大活動、傳統節假日以及主題活動的方式集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將“無形”的思想教育轉化為“有形”的具體活動,唱響主旋律,發揮正能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使大學生在參與中增加閱歷、經受歷練、終身受益,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4.以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為根本,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以生為本,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轉變。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各種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著眼于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就業等方面存在的難題和困惑為根本。在教育過程中,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增強服務意識,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與學生平等交流與對話,取得他們的信任和信服,為其排憂解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結合。進一步強化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肯定,對學生生存狀態的關懷,對學生追求個性、自由的尊重。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強人文素質,特別是生命意義的教育內容,并注重個性化的工作方式。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厘清心理問題與思想道德問題的差別,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試,使其不良情緒得到宣泄,心理壓力得到釋放,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最大程度為學生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寇紅江,段海超,王洵.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著力點[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50-52.
[3] 馬秀德.注重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加強改進高校思政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3(21):33-35.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