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玉榮



【關鍵詞】 數學教學;分解因式;整式乘法;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99—01
因式分解是八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難點,學習因式分解,既可以復習整式的四則運算,為學習分式打好基礎,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判斷、運算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學生學起來有困難,教師教起來較費勁。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分解因式的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教師除了認真鉆研教材、創造性地應用教材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整式乘法抓起,在根源上解決問題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互為逆運算,如果學生學不好整式乘法,注定學習因式分解時會困難重重。整式乘法中單項式除以單項式及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方法,能為提公因式分解因式打好基礎。提公因式時容易出現漏項的錯誤,檢查是否漏項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便是用單項式乘多項式的法則乘回去,進行檢驗。有些因式分解的結果正確與否需要用多項式乘多項式去檢驗。因此,教師在教學整式乘法時一定要打好基礎,不能圖快,同時還要加強訓練,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二、從區分概念入手,在思路上弄清關系
概念不清,寸步難行,處處吃虧。教師需要設計一定量的例題與習題,讓學生準確地區分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這兩個概念。比如,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個多項式化為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叫作把這個多項式分解因式。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關系是: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變形。如,(a+b)(a-b)[整式乘法
因式分解] a2-b2,即整式乘法是“積化和”,而因式分解則是“和化積”,故從思路上可以用整式乘法來檢驗因式分解的正確性。
三、從總結方法入手,在教學中總結經驗
在教學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時,可以用口訣法幫助學生總結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各項有“公”先提“公”,首項有“負”先提“負”,某項提出莫漏“1”,括號里面分到“底”。
例如, 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1)18x2y-50y3; (2)5x2-15x+5;
(3)-x2-4y2+4xy
解:(1) 18x2y-50y3
=2y(9x2-25y2) (各項有“公”先提“公”)
=2y(3x+5y)(3x-5y) (括號里面分到“底”)
(2) 5x2-15x+5=5(x2-3x+1)(某項提出莫漏“1”)
(3) -x2-4y2+4xy
=-(x2-4xy+4y2) (首項有“負”先提“負”)
=-[x2-2·x·2y+(2y)2]
=-(x-2y)2 (括號里面分到“底”)
動手操作題對學生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思考的意識和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類題目不僅考查學生裁剪、折疊、拼圖等動手操作能力,還能考查學生的想象力。往往與面積、對稱性質聯系在一起,通過用不同的式子表示圖形面積,從而達到把多項式分解因式的目的。
例如,某同學剪出若干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片,如圖(1)所示,請運用拼圖的方法,選取圖中相應的種類和一定數量的卡片拼成一個大長方形,使它的面積等于a2+4ab+3b2,并根據你拼成的圖形的面積,把此多項式分解因式。
圖(1) 圖 (2)
解:因為拼成一個面積等于a2+4ab+3b2的大長方形,就要用一個邊長為a的正方形、3個邊長為b的正方形和4個邊長分別為a與b的長方形,可以拼成如圖(2)所示的圖形,由此知長方形的邊長分別為(a+b)和(a+3b)。由長方形面積公式可知a2+4ab+3b2=(a+b)(a+3b)。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