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妮
【關鍵詞】 班主任;教學;后進生;家庭教
育;自我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3—0040—01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管理者,也是班級各項工作的組織者,更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作為班主任,每天面對著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一顆顆等待滋潤的心靈,如何讓這一雙雙眼睛充滿智慧之光,怎樣使這一顆顆心靈健康成長,這是班主任工作的目標。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先育人后教書
當前,由于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少老師認為,現在的孩子難教育啊!加上現在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嬌生慣養,不懂得關心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很弱,上學時媽媽幫著整理書包,爺爺抱著孩子,奶奶背著書包,覺得所有人為他做的都是應該的。無疑這是失敗的教育。
筆者認為,孩子的教育應從育人開始。唐代詩人韓愈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為人師教育學生為人之道、處世之道尤為重要。先學會做人,再學做事。同樣作為一名教師,不應是人們常說的“教書育人”,而應是“育人教書”。
在這些年的教育教學中,每接一批學生,都要給學生布置一個相同的家庭作業:“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目的是讓學生親自體會勞動的艱辛,進而感受到家長的不易——既要掙錢養家糊口,又要操持家務,從而達到讓學生學會感恩、孝敬父母的目的。幾年前的一個星期天遇見穿著校服的一名小學生幫一位清潔工掃地,以為是“學雷鋒,做好事”的孩子。于是便停下來仔細詢問,她說:“這是我媽,我的媽媽工作很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起來了。干完活后,又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給我做飯、洗衣、干家務。我們王老師經常給我們講:‘百善孝為先,因此我要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幫家長分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老師說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會的事情要學著做,媽媽為我已經做了很多,我要成為媽媽的小幫手”。頓了一下,她又說:“同學們嘲笑我媽媽是清潔工,可我不怕,我媽媽又不是賊。”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給我啟發頗深。那就是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將學生培養成一個懂得關愛、具有愛心和責任心的人,而不是生硬、填鴨式地教給他們所謂的知識。如果一個連基本的仁義理智信都不懂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知識,也不會對社會和家庭作出貢獻。
二、將愛均分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真諦在于愛。在學校里,一些后進生為了能得到同學和老師的關注,有時候會故意搗亂。遇到這種情況,作為班主任,應該多反思,多給后進學生關愛。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喜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學生切實地感到教師是誠心誠意地愛護自己、關心自己、幫助自己,他們就會很自然地對你產生歡迎的傾向,喜歡接近你,并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導。反之,如果他們感覺老師有偏愛之心,他們會在情感上產生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觸的消極態度,那樣的話,無論老師怎樣苦口婆心,他們也不會接受。
所以,在班級管理時,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缺點較多的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從老師這里得到一份愛的瓊漿,從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力量,更加自愛、自尊、自強和自信。
三、家長老師一起給力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目前,大多數家長普遍認為老師請他們到學校或者教師家訪,一定是學生在學校表現不好,造成家校聯系的誤區。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我嘗試新的方法,變過去有缺點找家長的做法為有優點找家長,給家長一個驚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教過這么一個學生,平時毛病很多,學習缺乏自覺性,可是他字寫得很漂亮,作業干凈整潔。于是,我常常拿他的作業進行展評,贏得了其他同學的陣陣掌聲,讓他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過了幾周,家長來校感謝說:“孩子在家里學習的自覺性提高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這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 孩子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在內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信念。
四、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教育教學中,不少老師總喜歡在班上或辦公室里公開批評學生,也習慣提問后進生,當他們回答不出時,往往大發雷霆,也習慣讓答不出問題的同學站著上課,以示懲罰。希望通過這樣的教育,讓他今后不再犯錯誤。殊不知,這樣做是對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嚴重挫傷。犯錯誤的同學是個別的,學生的錯誤又是偶然的,不公開學生的錯誤,有時教育的效果會更好些。在教育教學中,批評教育是難免的,但要在批評學生時,換位思考一下,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因為,批評教育固然重要,但讓學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更為重要。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