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震鵲 朱慧慧
摘 要:高職院校人才引進工作關系學校發展和建設,隨著市場經濟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提升,以及國家建設和發展應用型大學的潮流,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實際,采取有效措施,爭奪人才引進的高地。文章從人才引進的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探,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人才引進 “高大上”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194-01
一、引言
高職院校,是高等職業院校的簡稱。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連續五年進行了大規模擴招,在高等教育的各個層次中,高職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高職院校的特點具有地方性、綜合性、靈活性和多樣性;高職院校應以“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發揮優勢、辦出特色”為發展思路。高職院校要發展,人才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如何把人才正確運用并使學校辦出特色?高職院校針對自己的特點特色如何在引進人才上下功夫,做文章。
二、人才引進應注重“高”
高學歷人才是高等學校搶奪的焦點,但高職院校更多的是關注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引進,高層次技能型人才是本專業具有工作經驗的技術能手、能工巧匠、設計人才、管理人才等,具備達到技術應用型高級職稱(或具有高級技師等級)的國內外一線技術骨干,或在社會急需的專業領域擔任技術骨干,具有高級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使命。黨的十七大對教育問題有一系列重要的闡述,其中提到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是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發展中永遠不變的主題。高職院校要解決高職院校與社會無縫連接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與社會無縫連接的問題。
三、人才引進應注重“大”
大學之大,在于師之大,一個學校的氛圍、習氣往往被某個大家、行家的魅力所影響。目前的高職院校要引進大家名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學術、學識上看,整體上與普通本科院校差幾個檔次;從出名的機會上看,比本科院校少得多;從客觀條件上看,高職院校沒有把科研作為與教學并行的重要工作來抓;從社會認可度上看,高職院校是高教新類,從高層到老百姓思想上,還是“中國‘最差’的高等教育”,“多元智能”理論,尚沒有被中國大多數人熟知。因此,高職院校要提升學校內涵、品質,只有結合職教特色,不去與普通高校爭學術,在自己的教育地盤內,從職業內涵要求上,下硬功夫、花大力氣,建設大家名師特崗特授工程。首先,做好規劃,高職院校結合特點設置一定專業群,每個專業群設置一個崗位,聘請“大師”級教授來校進行短期教學團隊指導,以全新教學模式規劃未來教學;其次,聘請國外高水平教授來校短期進行專業建設指導或承擔教學任務,力爭覆蓋所有專業或專業群;再次,制訂“大家名師特崗計劃”考核驗收標準,實施目標管理,促進學校教學、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和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四、人才引進應注重“上”
上水平,即引進的專任教師應在教學水平提高上下功夫,針對高職院校的特點和使命,突出強化實踐教學水平。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是職業人才,即適應社會活動第一線的應用人才,學生應掌握一線生產、管理和服務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術和技能。這也必然決定了高職院校引進的人才不能單純是理論教學和科研水平的“上水平”,而更多引進的是生產生活實踐的“上水平”,即是實踐教學能力高的人才。許多高職院校為短時期內招募人才,提升學校的師資力量、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切實際地用“大房子”、“厚票子”等網羅人才;而對引進人才在實踐教學能力培養方面資金相對較少,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政策性傾向更加嚴重,會使引進的人才經過一段時間后很難適應相關崗位的要求。
高職院校建設發展離不開人才,引進人才的質量能否支撐高職院校的全面建設。高職院校特點非常鮮明,注重引進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大家名師特授人才以及上教學水平人才,高職院校才能立足自身特點,培養培訓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熟練技能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春發.淺談地方高職院校的特點及發展思路[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6)
[2] 朱斌.試論高技能型人才素質培養的三個層次[J].教育與職業,2006
[3] 劉麗芳,馬海云.績效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
[4] 秦云霞.論高職院校教師素質的構建.職業,2008
[5] 朱曉林,毛俊.高職院校德育教學中積極課堂氛圍構建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13
[6] 劉濤.試述高職學生信息交互行為的有效培養.中國信息界,2011
(作者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深圳 518172)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