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秀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在班主任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選取一個孩子的三種生活事例來加以詳細說明。一個是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一個是學校生活對孩子的影響,一個是社會生活對孩子的影響。
關鍵詞:生活教育;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我們只有將教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并學會在學習與生活中與人交流、探究學習的能力,努力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的素質。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深刻感受到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里的教師只是加速了孩子的成長。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班就有一位這樣的孩子,他叫小文(化名)。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剛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孩子每天上課無精打采,作業很少及時完成,換座位的時候全班沒有一個小朋友愿意和他成為同桌。看著他那無辜的眼淚,我的內心很不是滋味。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個孩子成了這樣呢?于是我進行了家訪。和家長進行深刻的溝通之后,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孩子從小一直是爺爺在帶,父母一個是在上海工作,一個是在昆山工作,平時工作十分忙碌,基本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幼兒園時爺爺在帶,一直寵愛著,什么事情都幫他做,穿衣服幫他穿,吃飯是喂的,書包幫著背,唯恐孩子受累了……上了一年級以后,由于奶奶生病,爺爺無法再帶孫子了,所以,孩子下午放學之后就被送進了放心班,直到母親(父親不回來)7點左右下班回來才接回家。我和父母溝通之后孩子好了一點,可是過一段時間又反復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天,小文在課上突然大哭了起來,說:“老師,老師,我眼睛疼。”我走近一看,孩子的左眼紅紅的,充滿了血絲,我立刻帶孩子去學校醫務室就診,并且給家長打電話。我一連打了十幾通電話,父母沒有一個人接,最終打通了爸爸的電話,爸爸在上海工作,不能立刻到蘇州來。最后我就和學校的醫生帶孩子一起到區里的醫院就診。幸虧就醫及時,否則孩子的眼睛就有可能失明。事后才知道原來孩子是自己一個人在家玩打槍,子彈打中了自己的眼睛,當時不覺得怎么樣,媽媽也沒有留意,第二天到校就發生了這樣的事。
還記得有一次小文遲到了,他們家就住在學校對面,為什么這么晚呢?我很不解。我打電話溝通了一下,建議父母要養成孩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今天說了,明天孩子會準時到校,可是后天又來晚了……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前言中說到:“家長作為和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長的關鍵人物,是‘小環境的主要營造者——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導孩子,如何處理和孩子間的關系,幾乎每一種細節都蘊含著某種教育機緣。”我想如果我們身為父母的,能夠多抽點時間陪伴孩子,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培養孩子的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我們能多關愛一下孩子,可能我們的孩子就不會這樣了吧!
二、學校生活對孩子的影響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這就告訴我們,教育與生活是一家,而目前許多學校的教育狀態還處于教育是教育,生活是生活,教師上課才來,下課就走,班主任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為了改變小文,我選了一個班級優秀的學生干部做他的小老師,同時也做他的好朋友。在課堂上,多留機會提問他,讓他表現自我,讓他充滿自信;在課間,我利用自己的休閑時間主動接近他,和他聊天,和他一起游戲;做作業時,他有不會的我都會耐心地給予解答;打掃衛生時,我手把手地教他怎么掃地;他獲得進步時,我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大大地鼓勵他,發給了他一張大大的獎狀,并且給了他最愛的獎品。看著他拿著獎狀一蹦一跳地回座位的時候,我的心油然而生一股暖流,也許這就是身為教師的幸福感吧!
三、社會生活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對朋友是非常渴望的,小文也不例外。他在放心班有一個好朋友,叫小奕(化名)。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好地與人交流,我除了和父母交流以外,也和放心班的老師進行了交流,告訴他孩子的一些具體情況,并且讓他關注孩子和朋友的相處情況。小奕十分優秀,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習慣,各個方面都很好!小文十分羨慕小奕,很想成為他那樣的孩子。但是由于自己自控力差,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總是會表現出不好的一面。可是小文有一個優點,就是喜歡和別人比較,有著很強的上進心。為了更好地促進小文的改變,我還和小奕的父母、小奕進行了交流,讓他們幫助孩子。
小奕很熱情,總是幫助小文。教小文整理書包,教小文預習課本內容,教小文解答難題,和小文一起游戲。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小奕這樣的益友,是小文的福氣。在放心班里有小奕這樣的好朋友,小文慢慢地變了,變得自信了許多,變得開朗了許多,變得活潑了許多,變得精神了許多,班級的小朋友也不再孤立他了……
孩子是是父母的寶貝,是教師的學生,是社會的脊梁,是我們的未來。每一個孩子就像一朵鮮艷的花,需要我們細心地呵護,他們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正是他們成長的印跡,讓我們共同攜手,關注孩子的生活,關注他們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1:16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71.
[3]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09.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