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探究性學習;技巧
所謂探究性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感情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進程。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勵探究
1.鼓勵問疑
如,教學《四季的腳步》時,我安排如下“問疑”環節:
師:大家有什么問題要向四個小組請教嗎?
生:請問春季研究組,為什么春天一到,花兒就開?
生:請問冬季研究組,北極冰山融化是好事嗎?
……
2.提煉主線,探求專題
課文的主線也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研讀的主線,研讀課文時,教師要抓住重、難點,精心設計一兩個有較高探究價值的問題,無疑會給學生深入探究營造良好的氛圍,提供優越的條件。
二、引進選擇機制,主動探究
1.在合作學習中自主選擇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客是自己選的,學習方式是自己決定的,在這樣的合作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可以學習不同的語文,學生無拘無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
2.朗讀中學會選擇
語文課堂也應該是讀書的課堂。在朗讀中引進選擇,有利于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提高讀書的質量。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角色或段落來讀。這樣,他們往往獲得成功,從而滿懷信心地、主動積極地投入到下一次學習活動中去。
3.作業設計中靈活選擇
教師布置作業時分出梯度,設計多層面作業,使不同層面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作業,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如,學習《趵突泉》后,可以布置自選題:(1)選擇文筆優美的段落練習背誦;(2)畫出小泉的有趣姿態;(3)展開想象,模仿老舍先生的語言,練習寫片斷……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重情感體驗,實踐探究;拓展性學習,課外探究;鼓勵性評價,促進發展等,以確保學生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注: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基礎教育教育教學論文。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