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華
摘 要:現如今,我國很多中小學生都存在厭學心理,其原因離不開外界施加的壓力,這些因素有來自父母、教師、學校的,也有來自社會的。雖說有壓力才有動力,可是過多的壓力不但沒有動力,還會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因此,在加壓與減壓的矛盾中教師與家長要幫助學生找到個“度”。就我國中小學生的厭學心理進行一系列分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應對建議。
關鍵詞:中小學生;厭學心理;厭學原因
小學階段和中學階段是學生心理成長和生理發育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是最容易受外界影響的。小學階段是學生處于好學、好奇的時期,中學階段是學生處于半獨立和半依賴的時期,所以一旦在這些時期忽視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問題,學生很可能會對教師、父母有不滿情緒,如果不幫助學生調整,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一、厭學的概述
“厭學”,顧名思義就是不愛好學習,討厭學習,對學習有厭倦的心理表現,更深層次來說,就是對不喜歡學習已經到了憎恨、懼怕的地步。很多學生的這些情緒具體表現往往是上課不聽講,玩其他的,不完成作業,對教師有抵觸情緒、逃課等等,“厭學癥”使學生害怕上課,沒有學到知識、害怕考試,這些都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
二、引起厭學的因素及建議
帶給學生厭學的因素很多,其主要有來自學校、教師、父母和自己方面的。從學校來說,學校過多希望學生學到更多知識,給學生的負擔太重,據調查,很多的小學生已被被沉重的書包帶來了嚴重的心理負擔,學校給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產生心理上和身體上的疲勞,這是學生厭學的普遍原因,學校給學生創造的是一個學習環境,一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環境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方面,從一些研究表明上看,教師沒有應用適合學生、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例如,對學生懲罰多過獎勵、不尊重學生、對學生關心不夠、鼓勵少,中小學生都希望和教師成為朋友,過于嚴厲就會讓學生有畏懼的心理,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是仔細聽講,而是害怕,所以教師無論是學術素質還是人格素質,都必須做到更好。
總而言之,改變中小學生厭學的心理需要校方和父母以及學生自己共同配合完成,在適度壓力、更多關心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王曉娜,崔璐.我國中小學生的厭學心理分析及其應對策略[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11):8-9.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