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們在授課方式上都有了一定的轉變,雖有一定的成效,但因為都在摸索階段,方式上五花八門,有時學生也就云里霧里,不知所云了。讓學生通過個體間和所屬小組間的合作與競爭,增強在學習上的競爭意識,在合作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以此來營造一種學生樂見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初中學生;競爭意識;合作參與;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很多年來,語文教學就是教師像一名雄辯的演說家,整節課是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學生則以一受教者的身份,必恭必敬,洗耳恭聽,偶爾學生的參與,也只是為了點綴課堂而已。
近年來,倡導新課標新課改,教師們開始轉變思想,試著改變以前那種傳統的教學思路,更新課堂結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整體來看,做作的成分還是占很大比率。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使他們能愉快、輕松的學到知識呢?
以下我就從教師的課堂參與和學生的活動兩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幽默、風趣就成了組織快樂課堂的關鍵。嚴肅的課堂教學會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壓抑,使課堂氣氛沉悶,畢竟我們所面對的是十六歲以下的兒童。他們愛動、好奇,看重老師對他們的態度,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和藹的表情就恰好解除了他們心理上的拘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當教室里學生笑成一團時,無形中就已經消除了師生間的隔閡,營造了一個歡快活躍的課堂氣氛。
當然,活躍歡快的課堂氣氛雖是學生喜歡的課堂形式,但還不夠,不足以成為學生理想中的語文課。因為如果沒有學生間激烈的競爭意識、教師對文章宏觀上的把握,及教師對課堂有效的組織,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就會趨向于混亂、失控,降低課堂質量。
那如何培養學生的這種競爭意識呢?
新課改實施初,教師們就開始嘗試著在學生們回答問題方面培養他們的競爭性。手段用了不少,如加分,扣分,掛紅花,評優秀,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單純的師問生答方式并不能完全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把提問和解答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但是,教師如果交給學生主動權后只是以旁聽者的身份出現,不對其活動做以適當的要求和協調,那學生雜亂無章的提問和解答就會很快使他們剛剛燃起的激情消于無形。所以教師對學生間競爭方式的指導至關重要。
首先,要設立對各小組提問和解答內容的評價方案。
沒有標準,一切評價都無從談起。要給學生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如提問的藝術性,語言的生動性,解答的準確性等,讓學生明白怎樣的提問才有價值,怎樣的回答才算合理。這就要求各小組把自己看成參與組的同時,還要把自己當作評議組,對其他組做以適當的評價。
其次,要求各小組討論分析問題過程中學會對時間的把握。
充足的討論時間對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小組間的競爭,就很可能會造成許多有效時間的浪費。因為學生中有很多人抱有“不做出頭鳥”的保守思想,如不加入這種競爭意識,就很難使課堂教學進行下去。
再次,要建立各小組提問和解答方式的程序。
因為是各小組間的競爭,所以,如果讓提問者本組成員解答,就會使學生間的競爭意識大打折扣。采用“組組比拼”的方式,且給提問方決定由哪一組中誰答的權力,如若答不出來,再在全班中尋求,如還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提問方可點出結果。這也是提高學生預習時深入挖掘、探究文章內容興趣和信心的有效途徑。而在學生準備時,就要指導學生學會課堂提問的技巧。要按一定的文章順序提問,如先整體把握,再分點解決的提問方式,先課內探究,再課外拓展的提問方式等。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對問題的篩選,不然,一堂課就會忙于解決一些零碎細小且價值不大的問題,導致花費過多的時間而影響課堂學習的進程。
此外,課堂問題的設計及解答。
要在課堂上設計近似于試卷考試格式的問題,要難易結合,知識點全面,包括用詞的準確性與表達效果,關鍵句的把握,仿寫、補寫、續寫,人物形象分析,修辭、寫作意圖、目的、情感、品質等。
這些知識點,以試題的形式提出,附上一定的分值,以學生獨立解決為主。先由學生獨自在練習本上解答,而后小組內交流,答得不好的找一下原因,請教一下答得好的伙伴,教師巡回了解情況,見解獨特的,教師可以讓他(他們)為其他同學闡述,再由別的同學點評。
這樣,學生既可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在這每天的小訓練中提高學生答題的能力,并且在小組交流和個別組總結時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最后,教師要參與其中。
教師的參與會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刻,但教師在參與過程中要講求方式方法,不可以權威的身份大包大攬,應該讓學生覺得教師只是他們中的一員,自己才是課堂中真正的主人。有時小組提問者可以直接提問教師,如若學生對教師的回答有異議,就鼓勵他與教師辯論,提出自己的見解。若合理,即便和教師的理解有很大差異,教師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目前,新課程的實施才剛剛開始,教師們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結合現代的網絡教育,我們教師一方面要多方位的接受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另一方面還要另辟新路,摸索出一條適宜于本校學生的教學路子,使學生能夠在一種和諧的競爭氛圍中輕松愉快的學到知識。
參考文獻
[1]秦力.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雜志,2002(06).
[2]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OL].http://www.cbe21.com/public/jtzs
作者簡介:顧錫斌,1979年生,男,甘肅天祝人,甘肅省天??h大紅溝鄉初級中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育。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