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里指出:“近來頻繁顯露的局部風險特別是近期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說明,現行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體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們必須通過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根據這個基本精神,我認為未來我國金融監管框架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以人民銀行為主導,系統監管和分業監管相結合的監管框架,即對金融監管職能進行合理分工,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擔負系統監管職責,“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和地方政府金融辦擔負業務監管職責(包括市場準入、行業規范、消費者保護等)。
我國商業銀行乃至整個金融行業的混業經營模式早已是大勢所趨。經過30多年的改革創新和快速發展,我國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之間已高度融合。金融業務、產品和市場間的界限日益模糊,跨界經營蔚然成風,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日新月異,正在加速形成高度統一的金融市場體系,未來這種趨勢將進一步深化。目前的“一行三會”分業或分工監管框架已不大適應金融新時代,確實需要“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
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是金融監管的核心職責。個別金融機構出現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倒閉不足為奇,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允許個別金融機構破產倒閉,完善市場化退出機制。我國已開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這是完善金融市場化退出機制的重要步驟。金融監管的主要職責不是防止個別金融機構破產倒閉,而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際金融界提出“宏觀審慎監管”和“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兩大新概念也是基于防范這一風險。如何防范風險、守住底線是各國金融監管的主要挑戰。
當代金融理論和實踐表明,所謂系統性金融風險主要是流動性風險,不是個別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的風險。流動性風險籠罩整個金融體系,傳導速度快、機制復雜。最主要的傳導機制就是投資者或社會公眾的風險偏好的改變。我曾提出一個基本理論觀點:市場流動性與風險偏好成反比。如果人們認為市場完全沒有風險,沒有任何不確定性,那么市場流動性將是無限大;反之,如果人們風險偏好急劇上升到無限大,不確定性籠罩市場,人與人之間完全失去信任,那么市場流動性將萎縮為零。此時,社會公眾對所有金融機構都將失去信心,不僅會出現銀行擠兌,還會出現基金擠兌、保險擠兌等,最終導致整個金融市場擠兌——即所有人對所有金融機構都不信任,社會公眾都選擇手持現金。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接近這個可怕的金融體系擠兌。一旦出現流動性危機,只有中央銀行能解決這一問題。因為只有中央銀行原則上能無限創造流動性來應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