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
【摘要】互聯網帶來的自媒體時代,使人人成為媒體人,新聞業又重回咖啡館時代——網絡咖啡館。擁有一個更具參與性和社會性、新聞來源多樣化和傳播范圍廣的新聞環境,確實是件好事,但大量沒有受過新聞專業培訓的人有了麥克風,他們有著非常樸素的傳播理念,缺乏負責任的報道精神,這也造成了網絡輿情的復雜性遠遠大于從前。在這個傳播環境中,筆者總結了網絡自媒體時代輿情產生的幾條“定律”以供參考。
【關鍵詞】自媒體 網絡咖啡館 輿情 定律
300年前,在西方,新聞還是通過口頭和信件來傳遞,并且以小冊子、小紙條和熱議的形式在旅館和咖啡館流傳。這個時代,咖啡館是一個能自由交流信息,能悠閑閱讀各種紙質新聞信息的地方,這時候的新聞是一個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雙向交流,是一種口口相傳的信息傳播形式。后來,報紙、廣播、電視等專業新聞媒體的產生,使人們了解新聞有了特定的渠道,人們獲得新聞的來源大多來自這些新聞媒體的報道,這使得新聞變成了單向傳播。而現在,互聯網正讓新聞變得更具參與性、社會性和差異性,特別是近年來博客、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體的興起,復興了大眾傳媒出現前的那個咖啡館時代的閑聊主義。這個形式我們不妨稱之為網絡咖啡館,其實這種形式還有一個更為正規的名稱——“自媒體”。
自媒體的進步與歡呼
今天,“自媒體”早已廣為人知,“自媒體”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謝因·鮑曼和克里斯·威利斯提出,且于2003年7月在美國新聞協會媒體中心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對其進行了釋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事件、具有革命推動性的事物或是由此產生的效果等都可能會成為一個時代的特寫或是表征,而自媒體相對于傳統媒介而言,以其自身獨有的公眾參與性、互動性、信息傳播快速性、傳播效果擴大化等特點,在當今時代傳播媒介變革進程中,占據了媒體社會影響力的榜單。
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從傳播主體來說,與傳統傳播方式主體的特定性、有限性不同,自媒體
的傳播主體是社會大眾,這就使得自媒體更具平民化、大眾化、多樣化,幾乎不同年齡、階層、職業的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鏈條中的起點和終端,即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人,人人都可以成為發布者,人人都可以是受眾,公眾參與度更高。
從傳播途徑來說,傳統媒體是單向傳播,傳播速度較慢。而以微博、微信為主的各種自媒體類社交媒體,傳播形式層出不窮,使用功能強大,操作快捷方便,信息在實現傳播、互動、共享的過程中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使信息一傳十,十傳百,這種幾何式裂變傳播,往往會使信息的受眾激增,規模擴大。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新聞點,經過這種裂變式傳播,往往就會在很短的時問內,網越撒越大,直至網羅了難以計數的人,達到很強的傳播效果,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力。
此外,從信息傳播的進入門檻而言,與傳統媒體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不同,自媒體由于主體是普通大眾,不僅規模上占優勢,且信息傳播門檻幾乎為零,信息傳播鏈條上的信息源更是隨著主體的差異而不同。仿佛這世界布滿能說話的眼睛,只要我們發現了新聞源,把它采集后,隨手就可以發布并傳播出去,這樣就完了一次新聞傳播。
最后,就信息傳播始終端來說,傳統傳播方式中,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處于相對獨立的地位和分離的狀態,就如同新聞工作者和看報的人的差別一樣。而自媒體時代的媒體人,相對于以往媒體從業人員來說,往往出于獵奇或是表達的需求而非功利性,普通大眾挑起信息傳播鏈條的兩頭。另外引人注意的是,信息的始端和終端增加了互動環節,微博、微信、QQ等各類社交媒體構建的公共互動平臺即屬于此類。
高科技的發展帶來信息傳播的重大變革,自媒體時代,人人為媒體人。公民自由言論和傳遞信息獲得有效途徑,話語權得以滿足實現,這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大標志,值得我們歡呼與祝賀。但置身前所未有的新媒體環境中,人們也感到網絡信息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齊。新聞的真假該怎么判斷,媒體的責任該如何擔當,輿情的產生又有何規律,這些問題同樣引起人們的擔憂。
自媒體輿情熱點形成的幾個“定律”
當今普通民眾運用網絡以及新型傳播工具的水平不斷提高,但大量沒有受過新聞專業培訓的人有了麥克風,他們有著非常樸素的傳播理念,但是缺乏負責任的報道精神,這也造成了網絡輿情的復雜性遠遠大于從前。因此。自媒體時代,需要很高的自律和他律的新聞素質和新聞把控能力,才能使整個社會新聞環境向良性的社會秩序發展。反之,一旦控制不好,就會出現言論自由擴張,個人隱私被“微博化”、個人信息被“商品化”等現象。在充分認識和肯定新媒體發展的巨大能量和價值之時,理性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推進各方的思考和探討,對新媒體的健康發展也有著積極意義。在這個傳播路徑中,筆者總結了網絡自媒體時代輿情熱點產生的幾條“定律”以供參考。
1、蜂擁追隨定律
這個定律類似經濟學中的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只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自媒體的新聞炒作更容易產生盲從。自媒體發布的新聞或者事件一旦被一家媒體報道了,其他媒體會蜂擁而上,迅速把這一事件演化成熱點新聞。
2、反富仇權定律
這與網民的愛好有關。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指出,“三低人群”,即低學歷、低年齡,低收人人群依然是微博主力軍。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微博用戶占90.07%。由于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困苦,憤懣,對不公平有天然的反感。因此對那些仗富、仗勢欺人的人或事件非常反感。一旦這類人員發生一個新聞事件,人們往往會在反富仇權心理作用下,潛意識人為地對事件貼上了刻板標簽,而造成未加調查就下結論的判斷,使新聞失去了公允性。
3、逆反心理定律
逆反心理是社會心理現象之一,指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反抗心態。自媒體新聞傳播中反抗權威、反抗現實的心理傾向,不時左右輿情的產生。近年來屢次發生的PX事件,就是這一定律的反復驗證。
4、低俗審美情趣定律
報業時代的黃色新聞,源于追逐利潤不擇手段競爭的產物。自媒體時代的低俗審美情趣既有點擊率等營銷方面的因素,更有網民對品位低下、含有色情元素、丑惡元素的新聞事件一味追逐的原因。不用說什么蒼井空等,就算在各類案件報道中自媒體的聚焦也往往集中在情婦、桃色元素上。
5、非黑即白定律
事物其實是復雜的,除了黑白之外,還有兩者相間的灰色地帶,但自媒體往往具有非黑即白的特性,令當事者非常受傷,也會令當事者有口難辯。當然,在這類傳播中不排除一些水軍在渾水摸魚,故意制造事端,從中漁利或者獲取名聲。
言論自由在自媒體時代得到了擴張,在這一特殊時代環境中,如何平衡言論自由與凈化網絡環境的關系,調和兩者的沖突,不僅要從道德層面提升自媒體人的素質、道德水平等,而且要從技術層面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限制自媒體人資格,規范和約束信息的傳播,在制度層面通過完善法律,便于追究自媒體人的法律責任。作為受眾,他們應該從多渠道去了解以及以自己的標準來取所需。盡管這種轉變會引起不安,但是只要我們掌握好自媒體網絡輿情定律,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就會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