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優勢一再受到挑戰。我國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等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首次超過半數。數字化閱讀極有可能成長為未來的主流閱讀方式。
媒體融合強勢來襲,紙媒從固步自封變為擁抱新媒體。面對新媒體的強勢來襲,紙媒紛紛由被動逃避變為主動出擊,探索適合互聯網的新的表達形式,加速媒體融合進程。
報業主動出擊,積極探索新常態下的發展路徑。報紙利用大數據的資源優勢,積極投身數據庫建設,逐漸找到互聯網和相關產業的結合點。深層次的報業改革推進、轉型升級,為報業新一輪繁榮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數字化轉型和融合發展雙管齊下,各報社陸續開通微博、微信,進而打造手機客戶端和“掌上”產品,借力新媒體公司的商業化運作,專門的新媒體中心逐步建立。
微傳播開始影響紙媒議題。中國新興媒體正快速向移動化發展,由此產生的微政務、微電影、微視頻構成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微時代景觀。微傳播,搶占了傳統媒體的信息發布,更在輿論監督和議程設置中分得一杯羹。
精英群體出走新媒體。報業的人才流失問題嚴重,特別是骨干、核心力量的出走,無疑加重了報社的管理成本,影響團隊穩定,也讓報紙在與新媒體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胡曉娟/《青年記者》)
紙媒廣告突破之道
要自信。紙媒有責任有能力幫助大眾樹立清晰觀點,并且系統化、明確化。紙媒擁有眾多資深的記者,可以挖掘出受眾更喜愛、更有價值的信息,可以編寫出受眾最愛瀏覽的更新、更美的圖片和文章。因此,直至2014年,幾乎所有大品牌每一輪廣告投放都會在中國所有權威報紙上做一遍,可見報紙的地位仍是非常重要的。
走整合營銷之路,線上線下結合。對于企業來說,他們不單要通過廣告追求知名度,而且希望借助報社的智力資源和對讀者較強的親和力,通過各種活動來塑造、提升企業、產品的品牌形象。因此在為廣告主提供服務時,不應將眼光僅僅局限于廣告版面的銷售上,還可以適當進行各種廣告或公關活動的策劃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進行產業延伸,介質策動。新的市場格局下,報業廣告要想留住和發展廣告主,多介質聯動是一著妙棋。比如房地產廣告的鏈條,就可以延伸到房地產開發、房地產營銷、二手房中介、家居建材用品團購等多個環節,可以整合的媒體平臺也隨之延伸到網絡、戶外、樓宇電視、公交車體、手機報、DM等。
打造接地氣的APP。紙媒打造的APP一定要充分利用報紙的某些專版的優勢,比如利用教育、旅游、健康、汽車、育兒等專版打造報紙教育社區APP、旅游社區APP。紙媒要用APP進行數據營銷,就要把握用戶的共性需求,打造在細分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
(陳國權/《中國記者》)
全媒體時代媒體品牌的構建與經營
融合新舊媒體,提升分享平臺效應。在全媒體時代,“競爭、合作、共贏”成為媒體發展的主題。由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優勢,所以可以實現相互聯合、相互利用,以優勢互補的形式形成分享平臺效應,從而拉近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實現媒體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多元化運營手段,深入挖掘全媒體市場價值。在全媒體時代,要想使媒體的品牌獲得提升,就必須把品牌的核心價值融入到營銷活動中,讓消費者在營銷活動中感受到品牌的核心價值,進而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從營銷的角度上來講,媒體品牌的營銷活動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宣傳手段,在以網絡資源為主導的同時,還要在手機客戶端、平面紙媒以及門戶網站等多個端口進行投放活動,其宣傳渠道要包含多種媒體形態。除此之外,還需要舉辦許多跨行業性質的活動,開創全媒體聯動傳播,增加外部垂直媒體合作進行宣傳,以此來吸引市場消費者。
(閆焓/《今傳媒》)
黨報重建受眾聯系的五個步驟
機制:適應變化,優化部門設置;加大投入,傾斜采編一線。記者稿分標準可向重點稿傾斜,鼓勵記者“走轉改”,多寫有影響的重點稿,多去現場做實地采訪。
用人:公開招聘高校應屆畢業生,改變采編人員的年齡結構,吸納有都市類媒體工作經驗者。同時,要加強培訓交流,提升業務素質。可針對重大政策專門邀請專家做輔導報告,還可以邀請專家講解網絡傳播規律,提高和提升全體采編人員對網絡傳播的認識和把握。
內容:具有國際視野,才能彰顯大報風范。應主動出擊國際大事件,組織跨國大采訪,與國際大腕增多聯系。要高舉“新聞立報”的大旗,從提高報道質量入手,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大幅度創新報紙傳播內容和形式。
版面:細分受眾,推出多個周刊,開辟專欄,打造品牌記者。
活動:充分利用黨報自身優勢,深挖資源,通過積極參與競爭的方式服務受眾群;另一方面,針對不同群體舉辦不同的特色活動,通過活動重新建立與受眾之間的聯系。有了與受眾之間的聯系,紙媒的影響力也自然得到重塑。
(朱建華/《中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