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鳳
【摘要】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從被動的信息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的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信息的來源渠道被拓寬,信息傳播的內容海量化、方式多樣化。然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傳播的參與者表現出道德觀念淡薄、倫理失范現象普遍等問題。本文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和“姚貝娜事件”報道為例,分析新媒體環境給新聞倫理實踐帶來的威脅與困惑,并就其對策提出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倫理客觀性新聞價值透明性原則
隨著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信息交流平臺的廣泛應用,受眾從被動的信息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的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信息的來源渠道被拓寬,信息傳播的內容海量化、方式多樣化。然而,在這種新媒體環境下,所有信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不論是新聞從業人員還是普通受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淡薄、倫理失范現象普遍等問題,為我國當前的新聞倫理建設提出了新的議題。
一、“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和“姚貝娜事件”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困惑
2015年之始,兩個事件匯聚了眾多網民的目光和聲音,即上海外灘跨年夜的踩踏事件和著名歌手姚貝娜的病逝,它們不約而同地將輿論焦點同時指向新聞倫理問題,這也反映出新聞倫理實踐在新媒體環境下遇到的困惑。
1、“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報道中的新聞倫理
外灘踩踏事件發生之后,眾多媒體習慣性地將報道的一部分關注點拋向了事故中的遇難者。《新京報》和《南方周末》對事故中去世的一名復旦大學女學生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包括姓名、年齡、照片、愛好等具體信息,并引用了該學生個人社交平臺的信息,媒體的這一做法招致部分復旦學生的指責和質疑,由此引發了復旦學生與媒體人之間有關新聞倫理、個人隱私等方面的論戰。復旦大學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平臺呼吁媒體尊重逝者的隱私,讓逝者安寧,并表達了對媒體的質疑:公開逝者的私人資料,目的究竟是哀痛生命的逝去,還是為了博取關注度?事后,有媒體人發表題為《媒體人就外灘踩踏事件致復旦學生公開信:別太矯情了》一文予以回擊。那么,媒體對社交平臺個人信息的使用權限有多大?災難報道中對逝者關注的尺度應當如何把握?遇難者的個人故事報道的新聞價值應當如何衡量?在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如何避免消費遇難者的情況?新聞報道的透明性應當如何體現與把握?如何平衡媒體追求新聞價值與承擔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都是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以媒體為主的所有信息傳播參與者,基于受眾的反饋,在新聞倫理實踐中凸現的問題。
2、“姚貝娜事件”報道中的新聞倫理
2015年1月16日下午,歌手姚貝娜因病不治去世。此后,有關“歌手姚貝娜病逝”與“報道姚貝娜去世的記者挨罵”的消息先后在廣大受眾中迅速傳播。同時刷爆微信朋友圈的還有兩篇文章:《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每人都有15分鐘站上道德高地罵記者》,直指新聞媒體的倫理道德。
該事件主要源于爆出“姚貝娜去世”消息的《深圳晚報》三名記者進入臨時手術室拍攝角膜手術過程,在現場引起了爭執。記者的這種行為觸痛了受眾的神經,“時至今日,那只貪婪的禿鷲還未離開,它變成了一個個記者,虎視眈眈地盯著你,我,他,所有人。有人說,世界總有人不幸,記者只是記錄不幸。但是我覺得,有些時候,記者在記錄不幸的同時,也在制造新的不幸”,被瘋傳的《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一文中的這段話,似乎代表著公眾對新聞從業者的質疑和指責。
如何報道名人死亡?面對姚貝娜病重的消息,記者守候在醫院打探消息的做法是否合理?應當用怎樣的方式采訪陷于悲痛的家屬?這些問題都成為網絡討論和辯論的焦點,也將新聞倫理的實踐與建設再次擺到我們面前。
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實踐面臨的威脅
在以移動網絡為主的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傳播從一種專業活動逐漸變成一種操作日益大眾化的傳播活動,受眾自身掌握了信息傳播的議程設置主動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通過社交平臺了解世界、分享信息。如今的大眾傳播活動異常活躍,在新聞的采寫與報道過程中頻頻發生倫理失范現象,而當前的傳播環境為受眾的批評與監督提供了便利開放的平臺,而且,受眾監督批評的分量也越來越重,給當前的新聞倫理問題帶來諸多挑戰。
1、客觀真實性
新聞信息的加工本身就是一種帶有主觀性的過程,因此,客觀真實性對于新聞工作者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認識論的指導和要求,絕大多數新聞從業者把客觀性等同于公平與平衡,而要真正做到中立客觀,則缺乏操作層面的可能性。雖然如此,客觀性原則仍然是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遵循的專業原則之一。
然而,當前在網絡新聞報道和社交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眾多帶有情緒化的表達充斥著網絡輿論場,進而影響受眾對信息的正確解讀與獨立判斷。更有甚者,由于信息傳播平臺的多樣化和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一些未經證實的虛假信息以所謂的“猛料”在網絡平臺發布并迅速擴散,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極容易演變為謠言,干擾人們的判斷,甚至引發社會恐慌。
此外,新媒體環境中,信息來源渠道的增多使很多傳統媒體工作者疏于認真全面核實事實的細節,出現所謂的新聞“爛尾”和“懸疑”。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發布信息的形勢下,新聞記者核實信息的能力和意識顯得更為重要,力求為受眾還原事實的原貌,更好地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
2、新聞價值的認定與解讀
新聞價值是新聞傳播活動中新聞選擇環節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傳統媒體記者采寫及編輯篩選稿件的重要依據。在強調新聞價值與追求“眼球效應”之間,很多媒體并沒有處理好兩者的平衡,操作中極端地偏向了后者,如使用爆炸性標題或關鍵詞,將新聞事件炒作成網絡熱點。單純衡量其報道內容與方式,卻已偏離新聞價值的判斷與解讀。
在外灘踩踏事故中,有關復旦女學生報道的爭議,究其根源也是在新聞價值的認定與解讀上出現了分歧。公開事故遇難者的個人信息是否關系到公眾的公共利益?如何在不損害遇難者及其家屬隱私權的前提下,保證公眾的知情權?爭議中復旦學生一方認為,《新京報》和《南方周末》大量使用社交媒體上復旦遇難女學生的個人信息,并沒有關系公眾的公共利益,侵犯了遇難者的隱私權。其實,在實際操作中的新聞價值認定與理念層面的新聞價值解讀之間很難完全吻合,一旦二者無法達成共識,就可能引發類似“外灘踩踏事件”和“姚貝娜事件”中的爭議。
3、透明性原則
其實,上述疑問中還涉及到新聞工作者采寫報道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操作原則,即透明性原則。1997年,美國新聞學者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在《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新聞的透明性原則,它是隨著媒介技術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出現,以及受眾參與意識的提高而出現的新聞工作原則。他們認為,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帶有立場,因此不存在純粹的客觀,而透明性原則可以取代客觀性,只要坦誠說明自己的信息來源與求知過程,即便有立場也可以接受。在“姚貝娜角膜手術報道事件”中,《深圳晚報》因忽視報道的透明性原則,在報道中沒有說明事情的緣由和細節,使自身陷入被動的境地。
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實踐的著力點
加強我國的新聞倫理建設,從實踐的相關主體來看,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1、政府方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網絡的迅速發展,面對更為復雜的新聞倫理問題,政府部門應當著力完善新聞工作者職業倫理規范的相關制度,推進新媒體空間的法制化進程,加大整治力度,構建一個成熟的新聞倫理體系。
此外,在新聞倫理的監管方面,應當由官方授權成立獨立的第三方組織對媒體的行為(包括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空間的傳播活動)進行監管。
2、媒體方面
強化自律意識。傳統媒體依然是社會信息的權威提供者,從業人員肩負著社會責任。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嚴格遵守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倫理規范,樹立牢固的自律意識和底線意識,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對社會造成的傳播效果。
3、受眾方面
新媒體環境中的受眾作為信息的接收者和發布者,也應當注重新聞倫理的實踐。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面對網絡中傳播的繁雜信息能夠具備一定的辨別和判斷能力,有力屏蔽不良信息的干擾。同時,網絡空間的環境也需要受眾的維護和塑造,著力挖掘受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有效監督媒體的傳播活動,保證信息傳播活動的公共屬性。
4、教育方面
著力加強高校新聞學教育中的新聞倫理教育,結合新聞倫理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原則和規律,以及新聞選擇的標準,讓學生提高新聞倫理中的自律意識。
結語
在新媒體環境下重新審視新聞倫理問題,梳理其新的失范表現及特征,旨在進一步明確媒體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角色,規范其對社會進步的影響。我國的新聞倫理建設,需要從立法、監督、自律、教育等多方面推動,使傳統媒體結合新媒體空間共同服務社會,引導公眾。□
參考文獻
①紀莉、張盼,《論記者在微博上的媒介使用行為及其新聞倫理爭議》[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
②朱國平,《媒體良心、新聞倫理與監督權——從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電話丑聞事件說起》[J].《中國記者》,2011(8)
③常娜,《新聞倫理建設的現狀探析》[J].《才智》,2009(14)
④潘青山,《中西新聞倫理道德比較》[J].《聲屏世界》,2003(10)
⑤蘇銳,《淺談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倫理建設》[J].《新聞世界》,2014(7)
⑥李婷婷,《淺析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新聞倫理失范問題》[J].《采寫編》,2013(5)
⑦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著,劉海龍譯:《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助教,新聞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