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安利(中國)培訓中心院長劉明雄在為學員上課。
30年前,從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畢業的劉明雄加入了安麗(臺灣);20年前,安利正式扎根中國,劉明雄隨之來大陸工作;11年前,劉明雄在當時安利(中國)董事長鄭李錦芬的提議下創辦了安利(中國)培訓中心(Amway China Training Institute,簡稱ACTI)。
對于如今的劉明雄而言,自己最自豪的頭銜不是安利大中華區副總裁或者安麗(臺灣)總裁,而是ACTI院長。作為中國內地直銷行業第一家專業培訓機構,ACTI享有“安利大學”的美譽。劉明雄希望讓培訓成為人們加入安利的理由,也堅信學習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5年4月下旬的一天,這位57歲的臺灣紳士坐在安利上海體驗館的沙發上,手邊是一杯以安利兩位創始人名字命名的RICH&JAY咖啡。劉明雄娓娓道來ACTI的點點滴滴,回憶也隨著咖啡香升騰開來。
勵學興業 修德致遠
《新民周刊》:您在ACTI“院長寄語”中曾用美國安利創始人理查·狄維士的一句話來解答安利投入這么多財力物力做培訓的“初心”,那就是“安利希望人性變得更高貴,而不僅僅是富有”。請問當年安利中國是怎么想到創辦安利全球第一個營銷人員專屬的培訓機構?
劉明雄:1995年安利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很多人做安利是希望致富。但這批人缺乏成功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導致部分銷售人員用不太正確的方式向消費者推銷產品,如夸大產品功能,或靠人情壓力強賣產品。結果就是:人家買了你第一瓶,不會買你第二瓶;得了一筆生意,失了一個朋友。
當時安利(中國)董事長鄭李錦芬女士就提出,公司對于第一次接觸安利的營銷人員應該給予很好的培訓。但因為當時她要應對許多急迫的工作,從廣州建廠、改善產品質量到管理營銷人員、適應內地政策法規等,那個想法就一直留在心里。
到了2004年,安利(中國)成為安利全球最大的市場。鄭太就讓當時擔任副總裁的我負責成立一個培訓學校,并直接向她匯報。從組織架構就可看出公司高層對培訓的重視程度。而兩年后出臺的直銷法規定,直銷企業必須對自己招募的直銷員承擔起培訓的重任,由此可見鄭太的遠見。
《新民周刊》:截至2014年底,ACTI面授培訓營銷人員超過1500萬人次,而每年安利(中國)在人員培訓上的投入超過1億人民幣。請問安利是否計算過這樣大的投入為公司帶來了多少回報?
劉明雄:兩位創始人1959年在美國創立安利時,提倡不論其種族、背景、家庭、教育和宗教信仰,安利都提供機會給所有愿意改變自己人生的人。因此安利對加入者不設立很高的門檻,誰都可以做。進入門檻低,退出的障礙就小,所以安利營銷人員的流動率也高。
給一群流動率高的人員進行培訓,投資回報率其實是很低的。但鄭太有一個觀點,安利作為直銷業的領頭羊,應當肩負起引領這個行業、提高營銷人員素質的重擔。我承認安利培訓過的人,有一定比例后來改投其他直銷公司了,但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培訓對于整個行業是有幫助的,ACTI就是直銷業的“黃埔軍校”。ACTI創立至今,社會對直銷這一行業的看法一直在改善,從這一角度來看,安利在培訓上的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值得慶幸的是,安利公司對每年的培訓投入并沒有硬性規定的數額,可以說是按需支出。迄今為止,ACTI每年的預算沒有被駁回過。
深謀遠慮 行業先驅
《新民周刊》:安利的遠見似乎還表現在2006年就創建了安利(中國)教育網。這對于互聯網大潮下的直銷業有何影響?目前安利在移動端又有哪些舉措?
劉明雄:對流動率高的人群做培訓工作,投入很大,這不僅僅是指公司方面,學員也是如此。雖然培訓基本上免費或者只收很低的費用,但學員需要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培訓,來回交通就要花去不少時間。相比之下,互聯網教育很有效、邊際成本很低,開發一個好課件可以讓成千上萬人使用。課程形式也豐富多彩,從文字、漫畫到語音、錄像和互動游戲。安利(中國)教育網在“固網”時代發揮了其強大的作用。
面對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也與時俱進,把已有的培訓材料都轉化成為移動端的形式。例如,以前上網學習,模仿課堂教育,40分鐘的課程,一個學期要上幾個學分,然后考試。現在我們把課程分為兩部分:如果想深入學習系統化課程,如紐崔萊營養,安利(中國)教育網上有一系列的入門基礎課程和進階課程;如果你只想知道人缺了維生素B會有什么后果,我們的微信上也有簡單的碎片化的知識點,“立等可取”。
事實上,ACTI三年前就開發了培訓課程“指尖上的安利”,教營銷人員怎么通過APP去營銷產品和服務顧客。
《新民周刊》:安利目前為營銷人員提供哪些培訓課程?
劉明雄:首先是必修課,從成為安利營銷人員的第一天開始,就要接受培訓。我們稱之為“一路相伴,步步增值”。在安利事業的每一個不同階段,都有相應的課程。例如,剛開始需要學的是產品知識和銷售技巧,然后是如何講解安利事業、如何服務顧客。必修課完全免費,有一些課程是去位于蘇州的安利培訓中心校園上課,秋天參加還可以品嘗大閘蟹,完全由公司承擔費用。
其次是選修課,這些課程內容比較軟,如親子關系、性格分析、溝通技巧、演講技巧,甚至如何構思自己的講稿,等等。這樣的課程很受歡迎,我們到全國各地巡回講課,也設計了一些相應的網絡課件。
最后是海外進修研討會,這是必須有公司邀請才能參加的。出國旅游,不僅是去玩,也是開拓視野長知識的方式。例如,2004年我們開設了一門西餐禮儀課,在教室里有餐桌,有示范,講解如何使用刀叉等等,但考試效果不太理想。而當我們舉辦海外進修研討會、帶這些學員穿著晚禮服去參加正式晚宴時,他們一下子就記住了。我們相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益處。
《新民周刊》:今年是您加入安利30年和安利(中國)20周年。請問您職業生涯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劉明雄:坦白說,剛加入安利時真沒有想過會待30年。安麗(臺灣)公司的口號是“生命中的無限可能”,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公司提供給我的“無限可能”和我能給別人提供的“無限可能”。
我當年加入公司時做的是儲運處經理,然后升任營運官、總經理、副總裁,現在又負責培訓工作。我本來是化學工程師,現在做“心靈工程師”。在安利,不同的領域我們都能夠嘗試,這樣的工作經驗大概很難在其他公司獲得。在這個公司工作,我覺得自己很開心,也能夠有機會讓別人的人生有點不一樣。
安利不看重人的背景,而看重你現在的工作表現和熱情。安利認為社會經驗、工作歷練比大學教育更重要。記得有一次,ACTI課程培訓結束后考試,一位中年婦人在座位上掉眼淚。問她怎么回事?她說不識字,沒法答題。我說如果你不識字,就口試,結果她考試及格了。后來我才知道,她是江蘇江陰人,沒有讀過書,是童養媳,后來老公跑了,她一個人贍養婆婆,還要養育三個孩子。她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三個孩子都能識字。后來她接觸了安利,從到教室擦桌子、倒茶水開始,跟著慢慢學,用在安利賺的錢供三個小孩讀到大學。那時她的銷售業績很好,公司請她去墨爾本旅游時,她激動地告訴我,以前只希望走出江陰,沒想到可以到上海、廣州上課,這一次還出國了。
生命中有無限可能,我們提供各種可能的機會給愿意改變命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