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海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把每年4月23日確定為“世界讀書日”,其目的在于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以及思想大師們。然而從眼下情況來看,教師的閱讀不容樂觀。我曾對四所教師人數在50人以上的學校中小學教師做過問卷調查,結果是:閱讀報刊的教師為36%,閱讀名家作品的為18%,閱讀科普類圖書的為6%,還有40%的教師很少閱讀或者不閱讀,其中有近50%的教師選擇的是網上閱讀,只有年齡在45歲以上的教師選擇紙質閱讀。現實生活中的教師閱讀現狀的確令人擔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閱讀的消遣性。具體表現在以消磨時光為目的的淺性閱讀。現實生活中,為數不少的教師根本不理解閱讀中外名著的實際價值,甚至面對圖書館上萬本書而覺得茫然,不知道該讀什么書,以為當教師能夠把教科書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就萬事大吉。我曾接觸過數名“90后”的年輕教師,他們在大學學的是理科,上學期間只熟悉數理化解題技巧,對文科東西基本排斥。參加工作后,年復一年地在公式定理上寫寫畫畫,從不花時間去閱讀,很少與文字打交道,提筆忘字是他們的真實寫照,他們偶爾也翻些報刊,無非是想消遣而已,難怪連年終總結也從網上下載。還有這樣一所學校,每年訂閱的教學期刊除了幾位年歲稍大的教師閱讀外,大多數年輕教師只去瀏覽《讀者》《青年文摘》《意林》一類的刊物,對專業性強的刊物很少閱讀,此種現象絕非個別。教師不能系統地精讀名著,只是蜻蜓點水,人生的品位,自然也就低得多了。曾有一位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為什么要讀書?讀書與工資有什么聯系?”當下,有不少校長在呼吁教師要讀書,可有幾個校長在讀書?教師要求學生讀書,又有幾個教師自己在讀書?作為一名教師,身上沒有書卷氣,還有什么當教師的底氣,還怎么能稱得上合格教師?
第二,閱讀的功利性。表現在閱讀的目的直接為學科教學服務。有的教師把教學當作一種副業,能應付過去即可,表現在閱讀上,則是把工具書和教學參考書作為閱讀的主要對象,遇到生字需要字典,課文分析需要參考書,除此之外,認為閱讀就是浪費時間。倘若不是一線教師的話,連工具書也沒有必要去閱讀。只要稍加留心的話,你可以發現圖書館里的字詞典和教參很少能長久地放在書架上,而那些名著和科普類的圖書則是束之高閣,布滿蛛網灰塵,無人問津。究其原因,就是在一些教師看來,教師教學必備的教學工具書對教學有利,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好處,有助于自己的職業需求,讀其他書不僅浪費時間,短期內看不到有什么價值,倒不如看看股市行情、玩玩游戲、聊聊天更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收入,如是,讀書有什么用?
第三,閱讀的追時性。表現在棄紙質而趨網讀。現代社會進入網絡時代,網絡沖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已患了網絡依賴癥,當你走進校園之后,不經意間會看到一些教師“低頭族”,他們在走路時看手機,甚至開會時還在上網,蹲廁所也在網上,網上購物、網上聊天、網上交友,一刻鐘也離不開網絡,成了典型的“網蟲”“網癖”。在這些教師看來,網上閱讀是最便捷的閱讀,不需要攜帶書籍,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去選擇閱讀內容,互聯網的海量存儲讓他們驚嘆不已。殊不知,許許多多的網上讀者卻不知不覺地走進了“淺閱讀”的深淵,他們很少去深入思考,根本不去思考文章字詞句,從不推敲其結構的優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武俠小說的一招一式、言情小說的風花雪月上,至于文章的文學性和思想性很少去思考。這種閱讀,顯然忽視了紙質文本以其傳統的優勢讓讀者在反復的品悟中升華精神,可以使讀者將自己的即時感受加以批注留下反復咀嚼的余地,可以培養人們的系統思考和判斷能力,把閱讀當作了消磨時間的寄托。
第四,閱讀的拒斥性。表現為有的教師從不閱讀任何課外書。在一些教師看來,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無任何意義的活動,既浪費時間又看不到收益,倒不如集中精力思考一些商業活動。倘若你稍加留心的話會吃驚地發現,有個別教師一年不進一次圖書館,從不翻閱報紙,即使是新聞,與自己無關看不看都可,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沒有閱讀體驗也覺得很正常,把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的閱讀需求拋在九霄云外,甘心墮落為一個社會人,與無知為鄰,向愚昧靠攏,背離了自己當初在師范讀書時的“學高為師”的明訓,何談為人師表?
一、閱讀:情感不再荒涼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說:“我在書里結束我的生命,也將在書里開始我的生命。”卡萊爾也說,書籍里橫臥著歷史的靈魂。那些閱讀里構建的世界,正是通過閱讀者,在看不見的時空里,向書寫者伸出了手,掏出了心,完成了河流與河流、風與風、大地與大地的相親相擁。一名教師的閱讀史,成就了他精神上的浩瀚。閱讀一本書,就是跨越時間和空間,同睿智且高尚的人進行促膝交談,書中人物所呈現的道德思維、職業觀點以及他們人生的追求,會引起讀者的共鳴,融化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形成獨一無二的個性特點。教師通過廣泛地閱讀,在茫茫的知識海洋里尋找偶像,尋找知己,與書中的人物一起或歌或悲,或喜或怒,去體悟生命長河中的高山流水,品味人生歲月中的苦辣酸甜。記得我在上小學五年級時,教語文的張老師特別喜歡讀書,鼓勵我們去讀書,他每次上課之前,利用三分鐘時間給我們講起書中的故事,講得大家興趣盎然,沉醉其中。就在那個時候,我通過閱讀知道了“水滸”“三國”“聊齋”;知道了莎士比亞、高爾基和巴爾扎克;體會到了“高玉寶”的辛酸;看到了“收租院”的血淚,摸到了“荷花淀”的蘆葦。即使在將要參加高考的緊張歲月,我還讀了《愛迪生》《十萬個為什么》等書;到了大學,又和圖書館結下不解之緣,一個學期二十本書的目標,期末保證完成。遇到特別喜愛的書,那真是廢寢忘食,如《啼笑因緣》《第二次握手》,只需一天的時間就能讀完。參加工作之后,我又認真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孫漂流記》《人生》等名著,讀這些小說的時候,我時而高興地歡呼雀躍,時而悲傷得淚流滿面,時而為英雄的壯舉熱血沸騰,時而為那些忘恩負義之人義憤填膺。通過閱讀,保爾那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勉勵我在三尺講壇無怨無悔;魯濱孫那不屈不撓的精神促使我去直面人生路上的困難和挫折;《人生》主人公的離合悲歡告訴我如何來面對家庭、面對人生。我從小說中學會了怎樣做人、如何來面對生活,并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表白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二、閱讀:遠離職業倦怠
閱讀是教師遏制職業倦怠的最好方法,從閱讀量的多少可以知道一名教師是否存在倦怠和倦怠的程度高低。我們知道,職業倦怠是扎根教師身上的一種頑固疾患,不想辦法醫治,不僅對教師本人有害,且像瘟疫一樣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很多專家對教師職業倦怠提出過許多遏制辦法,我以為閱讀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生活中,我曾經遇到這樣一位教師,他今年48歲,教書已經25年了,現在仍然擔任兩個班的數學教學任務,我問他教書的感受,他這樣說了一番話:“每天是學生、家長、校長;每天是備課、批改作業、考試;每天是教室、宿舍、辦公室。教師就像一個人在窄窄的樓道里爬樓梯,壓抑、無趣可又無法停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聽了他的話后,我認為他是一個職業倦怠癥重度患者,我問他:“除講課之外,你平時都看點什么書?”他說:“有十多年不看課外書了,覺得看那些沒用。”我告訴他:“建議你每天讀點書,最好是名著,一年后你的想法會不一樣。”其實,教師要想使自己精神充實,生活有幸福感,不至于在荒漠上空度人生,唯一的辦法就是閱讀。首先,閱讀可以拓寬思維空間。不閱讀的教師,他的思維空間是一本教科書、一摞作業本,眼睛緊盯著柴米油鹽,經常閱讀的教師思維空間則是遙遠的古代、廣闊的宇宙、四極八荒、天涯海角,歷史人物、英雄史詩、善惡美丑、苦辣酸甜在心中涌動,他的思想會變得豐厚充實。其次,閱讀可以使教師找到自己心中的偶像。竊火給人間的普羅米修斯、身殘志堅的海倫·凱勒、堅強不屈的保爾,還有富貴不淫的蘇武、浩然正氣的文天祥、堅挺脊梁的魯迅和朱自清,都是文耀眼明星,他們都有著無數的跟隨者,反復品讀英雄故事,會使你超凡脫俗。最后,閱讀可以使教師知不足而自強。教師如果放棄閱讀常常會變得自滿自足,會成為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自卑感也會蕩然無存。一位智慧的教師,常常是在閱讀中反思,在反思中閱讀,廣泛吸收前人的知識,使自己的知識面變得既寬又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承諾“學高為師”的銘訓,不斷地為生命注入活力,集中精力去培養和全面發展學生,如此還會職業倦怠嗎?
三、閱讀:豐厚教師底蘊
中小學教師是事業的傳遞者,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把前人積累的經驗傳給下一代,使之成為事業的棟梁。唐朝韓愈曾把教師的責任歸結為“傳道、授業、解惑”,其中“傳道”就是教師的文化傳遞責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學識淵博的教師孜孜不倦地傳授,才得以源遠流長,一脈不斷,而傳播這些文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則是師生的廣泛閱讀。我以為教師的文化傳遞責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道德的傳承責任。教師要使學生熟悉并踐行人類的優秀品質,教給學生做人的規范,就要通過自己的教學來對其加以引導,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教給學生通過閱讀來提升修養的方法。實踐證明,一位高明的教師,不是靠說教來告訴學生如何加強道德修養,而是鼓勵學生在閱讀感悟中提升自我。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讓學生通過閱讀來陶冶自己的情操,對于初中的學生,每學期開學我會推薦一些中外名著,諸如《駱駝祥子》《朝花夕拾》《紅巖》等,這些都是學生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引導他們去閱讀,讓他們通過閱讀在潛移默化中繼承前人的優良傳統,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就人生美德,具有愛國情操,凸顯昂揚銳氣,充盈浩然正氣,展現廣闊胸襟,實現人生修養的飛躍。
第二,知識的傳播責任。向學生傳播知識是教師一以貫之的歷史責任,它包括讓學生掌握單一學科知識、綜合知識、信息技術知識、溝通交往知識和對問題的研究知識。教師要教給學生這些知識,就必須具有充足的知識儲備。一位教師依靠在師范院校學的知識遠遠滿足不了需要,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知識更新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需要教師不斷地讀書學習才能擔負起傳播知識的重任。試想一下,教師憑著在學校閱讀幾本書(況且有的教師在學校并非優等生),在崗位上又不去刻苦學習,本來不多的知識隨著歲月的流逝又消失了許多,以此來面對現實生活中有著豐厚閱讀積累的學生,并給他們傳授知識,豈不是誤人子弟?教師要擔負起知識傳遞的責任,就必須堅持讀書,讀書,再讀書,學習,學習,再學習。
第三,品行潛移默化。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師應該是道德卓越的優秀人物。”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崇拜的模范。”在中國人傳統的思維中,教師是品德高尚、知情達理、富于同情心和正義感的化身,其言行舉止都是做人的楷模。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代表除了具有傳播文化知識的責任之外,還必須是道德的模范。教育部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對教師的職業行為有明確的規定,要求教師要做到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達到這些要求,教師必須經常性地加強自身修養,承繼先人們高尚的道德風范:陶行知對教育的赤誠之心,孫維剛對事業的執著,譚千秋在地震到來時所表現出的大愛,魏書生的民主教學,這些都是教師為人師表的標識。教師在日常閱讀和長時間的精神歷練中養成的關心他人,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必然會潛移默化,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基石。
總之,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擔負著促使民族興旺、祖國發展的重任,要完成這一歷史賦予的重任,教師必須堅持自始至終去讀書學習,接過前人的接力棒滿懷信心地傳遞下去。面對現代網絡閱讀的沖擊,教師不可輕易地排斥傳統閱讀,任何形式的“淺閱讀”與“碎片化閱讀”,都會助長教師的思維惰性。教師要消除職業倦怠,就必須博覽群書,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讓書籍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
(作者單位:河北沙河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