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高中古詩詞探究式教學應當在新課標的理論指導下,結合高中古詩詞教學的實際,根據探究問題的需要而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動方針。其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現行的語文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創造自由表達、質疑、探究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 高中語文;古詩詞;探究式教學
目前,教師們對教學策略的內涵都存在不同的認識。但在通常意義上,教學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制定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適、優化,以使教學效果趨于最佳的系統決策與設計。筆者根據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高中古詩詞探究式教學策略進行了實踐探究與總結。
一、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所謂創設情境,是指教師運用言語描繪或利用信息化手段,把某種情形、狀態、景象表現出來,以激發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探究的興趣。創設情境的方法主要有:語言渲染法、演示法、問題情境法等。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誘發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與情感狀態同課文中蘊含的道理與情感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比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播放電影《赤壁之戰》一段畫面,把學生帶入三國爭霸的情境中去,引出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然后順勢引導學生:電影是怎樣表現赤壁之戰的?詩中是怎樣描寫這場戰爭的?塑造了哪些人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當然,在這一階段,教師還必須交待學生自行完成以下任務:一是熟悉詩歌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的個性探究必須建立在對詩歌內容的深刻把握上。通過多讀、細讀、深讀,掌握作品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初衷,這是質疑的前提。二是多查資料,善用工具書、學習資料,通過查找資料自行解決問題。三是做好標記,對不熟悉、有疑問、難解決的地方做好標記,為下一步深入思考做好基礎。比如在講《將進酒》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時,課前可以組織學生搜集李白的詩,重點關注那些與酒有關的詩,然后引導學生通過粗讀、精讀、品讀去體味與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個性探究:李白與酒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李白嗜酒的原因是什么?通過飲酒說明了什么問題?他是如何通過飲酒抒發情懷的?給學生充分的個性探究時間和探究權利,使其讀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問有所探、探有所成,挖掘學生潛能,發揮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二、通過解疑導撥促進合作探究
在探究后,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相互交流各自自學成果,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難點、疑點。交流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中交流,然后由小組代表發言;其次,通過小組發言對學生提出的話題進行匯總,然后通過小組展示的方式把話題呈現出來,再進行篩選匯總。最后,綜合學生在“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重點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做進一步合作探究。
比如,在探尋《孔雀東南飛》焦劉愛情悲劇的根源,也即探尋是什么力量推動情節由開端(分離)而發展(抗婚)到高潮(殉情)的問題時,學生在交流匯總后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劉蘭芝是個德、才、貌三全的近乎完美的媳婦,為什么做婆婆的焦母卻總欲遣歸?2.劉蘭芝對焦仲卿生死不渝的愛,那么為何劉蘭芝在焦家不可以委曲求全,以求得與心愛的人長相廝守呢?學生討論一番后,各組形成觀點,然后進行交流。
當然,在探究中,對于學生的討論交流,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聽之任之,必須對課堂進行有效的掌控調節,適時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促發他們產生新的疑問,然后再做進一步的探究,從而形成質疑、釋疑、激疑的一個立體循環的動態過程,達到新的認知高度。
三、通過明理強化促進實踐探究
這一步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又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材要求、預設定情況與學生探究合作的情況進行歸納,及時地引導學生檢查回顧探究過程“提出了什么問題”“采用什么方法解決的”“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況將如何處理”等;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所獲得的知識、方法,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解決類似的相關問題,對所獲得的知識、經驗進一步強化;引導學生找出新舊知識內在聯系,歸納學習方法,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從而歸納整理探究成果。如授課《涉江采芙蓉》時,為了讓學生掌握“從對面寫起”的手法在古典詩詞中的表現形式及產生的藝術效果,可先從組織學生從“詩歌抒情主人公是誰”的探討出發,引出“從對面寫起”這一表現手法及詩歌主題的探究,歸納出其藝術手法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效果。明確“從對面寫起”,就是在表現懷遠、思歸之情時,作者不直接或不僅僅直接抒發對對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彈琵琶,從對方著筆,這樣,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最后讓學生從學過的古詩詞中再找出“從對面寫起”的手法的作品,進而練習賞析,實現“明理強化,實踐探究”的目的。
四、通過評價反思延伸探究內容
評價反思既要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給予激勵的評價,又要反思整個探究過程,為學生今后開展自主探究提供更多方法上的指導。
學生在探究中,通過思考、實踐,獲得情感上的體驗,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成就感、滿足感油然而生,從而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也被激發。美國的布盧姆等人指出:“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興趣,并改善學生作為學習的自我概念。”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內因效能,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要鼓勵他換一個角度重新考慮問題,幫他克服障礙;當學生經過思考得出正確結論時,教師要給予他熱情的贊賞;當學生在探究中有新的發現成果,教師要充分肯定。正如新課標所說的:“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簡單地以活動結果作為主要依據,而應將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統一起來,以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現,如態度、創意、責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參與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為評價的重點。”在探究式教學中,評價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認識水平,也可以是情感態度;既可以是探究過程,也可以是探究結果。評價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考試的形式,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評測,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合理地選擇評價的內容、方法。
通過激勵評價,學生收獲了成功感、滿足感和喜悅感,但為了今后更好地開展探究活動,還必須對探究的過程進行必要的反思。對教師來說,反思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對學生來說,反思有利于學習能力的增強。探究后及時反思、總結,為今后更高效、更科學的探究活動奠定基礎。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鼓勵學生在網絡上繼續查找資料,對所學內容進行概括整理,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網絡。對教材中感興趣的知識點可以進一步挖掘,延伸探究。比如學習了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新城道中》(其一)之后,可以聯系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通過進一步探索研究,了解作者被貶前后的心境和情感,走進他的精神世界,對作者思想產生、變化和發展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和把握。通過這種串點成線成面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高中詩歌學習與鑒賞的對策,從而真正活躍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在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四個環節上要始終關注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逐步開展、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收獲知識、發展能力、升華情感、懂得生活。
參考文獻
[1]王麗微.高中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的層次性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2]本杰明·S·布盧姆等.布盧姆掌握學習論文集[M].王綱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責任編輯 范宏芳
[作者簡介] 陳海英(1979—),女,江西萬年人,萬年師范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