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高曉黎 王為洪
摘 要: 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高等數學教學質量,本文針對高職院校理工科學生如何學好高等數學的問題,在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改革,如何提高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以及考核方法的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并付諸課堂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等數學 學習興趣 研討式教學模式 數學能力
高等數學是高職院校各理工科開設的必修課程,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基礎和工具,也是專升本入學考試的課程。筆者就教師如何準備教材,課堂上如何啟發引導學生,課下如何輔導學生學習等問題進行了探索,以期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和能力。
1.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的講授順序
高等數學課程具有定義、定理多,內容抽象不易理解,計算方法靈活性強等特點。由于學習時需要較強的邏輯推理與抽象概括能力,因此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有點困難。如何讓學生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筆者認為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準備教學內容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師對所講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分析和理解,靈活處理教材的講授順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講授函數極值的第二充分條件時,若按照教材的講授順序,則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若講完曲線的凹凸性,再講函數極值的第二充分條件,學生可能就會很好地理解并達到有效應用。再如在講授向量及其線性相關性一節時,若按照教材的講授順序用定義法判別向量的線性相關性,則這種定義判別法有些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而如果學完矩陣法判別向量的線性相關性,再學習向量的線性相關性,學生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
2.注重學生課下對學習內容的歸納和總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目前,對高職院校學生而言,多數學生不會看書學習,這可能與中學階段的教學模式有關。高校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學會看書學習,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如何理解會看書學習呢就學習高等數學來說,課堂上學生觀察、思考、聽講只是學習高等數學理論和計算方法的一部分,課后看書進一步理解和復習掌握所學內容尤其重要,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要求學生對每一節所學內容都要深入理解,特別是新提出的概念、定理、例題及結論,要深入理解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內容,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總結出這一節的內容。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看書,怎樣對書中的內容進行分析理解,課后明確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同時引導學生預習自學新課。
3.注重學生課堂學習質量,采用研討式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建立正確分析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習質量和興趣的關鍵,同時也是向學生展示教師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的一個平臺。每次上完課后,學生會感受到不僅有知識和思維方式的收獲,還有學習動力和興趣的增加。課堂上,在學習新內容之前可以請一位同學對上一次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同時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討論總結中的錯誤或不準確的問題。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要以多鼓勵、少批評的策略,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總結和討論,很好地復習了上次課的內容。通過這種模式的討論,教師不僅準確地了解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鍛煉和表現的機會。在講解新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并且將這些問題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組研究討論,歸納總結等過程完成教學內容。如:在講解矩陣的乘法時可以先引入某超市銷售奶粉的案例。甲乙兩個超市銷售三種奶粉的每天銷售量見如下表格:單位(包)
奶粉銷售單價與銷售利潤見如下表格:單位(元)
接著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得出甲、乙兩超市銷售收入與銷售利潤的計算式:
然后教師加以引導,把以上三個表格抽象出三個矩陣如下,第三個矩陣正是前兩個矩陣相乘得到的。
讓學生自主觀察、思考、討論總結得出兩個矩陣是如何相乘的,通常情況下學生通過討論總結都能得出兩個矩陣如何相乘的計算方法。這樣由學生自主得出結論,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改革考核方式
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效果如何,需要一種有效的方式進行考核。我們采取的考核模式為:平時(25%)+期中(25%)+期末(50%),平時考核包括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表現(10%)和課堂考勤(10%),作業(5%),平時考核是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這種考核方式以來,學生不交作業和曠課的現象明顯減少,有些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也能端正學習態度認真努力學習,期末總成績為及格以上。實施這種模式以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提高,期末考試的及格率也大大提高,避免了基礎薄弱的學生放棄對數學的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結語
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的講授順序;注重學生課下對學習內容的歸納和總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采用研討式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改革考核方式。通過這些措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并使之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傅葦.高等數學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數學,2007,23(6):6-10.
[2]石澄賢.工科院校高等數學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大學數學,2011,23(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