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國
摘 要: 社會的、教師自身的、學生的因素造成古詩文課堂教學的障礙,可以通過開發學生的自主性,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多樣化的知識表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誦讀和古詩文字詞的積累等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 古詩文 教學障礙 解決措施
結合二十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古詩文教學,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一道邁不過去的檻,這道檻的形成在于有這樣幾種障礙。
一是老師的自身素養與教學過程造成的障礙。因為古詩文是從古代傳下來的文化精髓,要教好古詩文,老師需要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與內涵,需要掌握更多的古詩文知識。語文教師是母語的自覺播火者,是具有較深厚的母語文化修養根基的人。語文老師要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并且自身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具備一定教學藝術的文化人。因此,在傳統文化方面應該給未來的語文老師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們在走上語文教育崗位以后,既要自覺主動地閱讀文化典籍,又要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語文教師要成為一個文化人,就要把自己“浸泡”在文化氛圍中。但是現在很多語文老師和即將成為語文教師的人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因此古詩文教學在課堂出現窘態,老師講不透徹,學生缺乏興趣,慢慢形成古詩文教學與學習的障礙。
二是學生對古詩文沒有興趣,主要原因:雖然現在有了新課標的指導,但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很單一,從對教師的調查看,占百分之八十的教師把古詩文教學目標定位在解詞釋義上,采用串講和默寫的教學方法。古詩文教學課大多采用一種固定的模式:首先結合字詞意義的解釋翻譯串講全文;其次是中心歸納;最后是特點分析。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把力氣用在講解古詩文實詞、虛詞、句式上,古詩文教學變成背誦和默寫的古詩文解釋。由于古詩文教學方法單一,在古詩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缺乏閱讀古詩文體驗,更不要說多角度創造性地閱讀,學生逐漸對古詩文失去閱讀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對古詩文的學習價值有足夠的認識,對古詩文產生興趣的原因是自己對古詩文的感性認識;或者文章的語言優美,或者教師的講解生動。不少學生對文言文產生興趣的原因是迫于考試的壓力。
如何克服這些障礙,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效率呢?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強調字詞、落實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時候,要注重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學生自主參與所學到的知識,是僵化的、惰性的、難以遷移的。讓學生被動接受已有知識的結果,遠遠不如讓學生著力于如何得到這結果及得到的方法有效果。例如:在學生初涉文言學習時,規定學生人手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借助工具書進行翻譯,不能參考輔導材料,教師在學生自譯后才給出正確答案的比照。長此以往,課堂內外的自譯過程使學生由不會查找到查找速度越來越快,再到不依賴工具書準確翻譯。這就是由一個個“小”的學習過程組建而成的“大”的學習過程,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在自我實踐中感悟到“怎樣學到”,并且體驗到尊重知識、嚴謹治學、勇于修正的情感態度。這其實是對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所倡導的理念內核的闡發。這樣不僅落實了字詞,獲得了應有的語言能力,而且不會失去原有的學習興趣。
在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時候,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多樣化的知識表述。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經常反思,不要按照一成不變的思路講解課文,不要將講解只局限于教材和課文的單一文本,要努力尋找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在語文教師設計課堂時,讓學生共享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課程活動,經由多樣化的知識拓寬視野、鍛煉思維、培養能力應該屬于必須考慮的因素。其實學習資源,并非只有老師自己整理,也應該要求學生自己準備和查找。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且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掌握更扎實,也愿意記、學。如可以讓學生從課程素材中選擇感興趣的作家、文章或章節等進行主題性、專題性的研究學習,展示學習資源與成果;或為實現某種階段性的學習目標(整理文言虛詞、特殊句式等)以小組形式搜查、結集各種學習資源。這樣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文章內容,而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語言知識。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學好的基礎。古詩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認為“古詩文深不可測,枯燥無味,難以學好”。這是學生對古詩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欲望。要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不只是借助一些多媒體課件和一些新的探討式的教學方法就可以,而是需要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合理地把握整堂課,既要靈活生動又要有知識趣味。教師導入新課的藝術是非常關鍵的,教師上新課前,若通過某種精心設計,運用巧妙的導入手段,創設與新課相適應的學習情境,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并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對新知的學習上,在適當的時候還可以加入多媒體課件。這樣,教師在課堂中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文中領略了意境美的藝術享受,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第2版.
[2]王力主編.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4,第2版.
[3]寧左權.語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J].河南師范大學報,2000(1).
[4]朱自清.朱自清論語文教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版.
[5]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編輯部組織編寫.中學新課標資源庫語文卷[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