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勇
為提高鋼琴作品的演奏質量,練琴過程中應該多采用分手練習,分手練習指分別進行右手或左手的單獨練習。這個單獨練習可能是一條獨立的旋律,可能是和聲伴奏音型,也可能是多聲部旋律。一般情況下,人的注意力不能同時注意到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情,而鋼琴的彈奏,恰好是兩只手做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情。一開始練習我們就雙手合奏(視奏練習除外),難免會產生一些錯誤,這些錯誤產生后學生一般不易及時發現,結果成為日后彈奏中的障礙。
分手練習的好處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只手上。這樣可以把一只手的音高、節奏、指法、觸鍵、樂句、音樂走向等都做到符合要求。尤其在較難段落,更要運用分手練習方法,仔細分析難點所在,多次重復練習,攻克難點,為雙手合練做好準備。分手練習的另一個好處是在練習過程中把音樂中抑揚頓挫等各種因素聽得更加清楚明白。為之后完整性練習、表演性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少學生不愿意分手練習,覺得耽誤時間,實際分手練習才是盡快學會曲子的捷徑。分手練習到什么程度可以雙手合練呢?一般分手練習到已經不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就可以順暢地彈奏下來時,便可進行雙手合奏。如果練習內容是復調音樂,那么分手練習的熟練程度應該比主調音樂的熟練程度還要更高,特別是三個聲部及三個聲部以上的,左右手必須分開熟練地練習聲部之間的強弱對比及樂句走向,再雙手合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分手練習應用于主調音樂織體中
這種音樂織體形態一般由旋律、和聲襯托及和聲伴奏音型構成。如莫扎特G大調奏鳴曲(K283)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題就要右手單獨彈奏對話式小句子,把莫扎特的富有個性的兩個音的“落帶”彈清楚,之后合手就有莫扎特音樂的風格了;第16—22小節的左手八度旋律進行要多次重復練習;第23—30小節的左手奇數音為旋律音,要控制大指、突出旋律進行多次重復練習;第31—34小節要注意雙音的“落帶”練習;第45—47小節的左手D大調音階下行的旋律線,右手的下聲部是D大調上從上中音開始下行的旋律線,而右手的上聲部是在E大調上從下中音開始下行的四度模仿性旋律線;第48—49小節的左手是D大調音階式下行的旋律線,右手的下聲部是在D大調上從上中音開始下行的音階式旋律線,而右手的上聲部是含有十六分休止符的華彩性和聲裝飾音型,要彈好上述織體中的聲部線條與層次感,右手需要耐心把大指彈到底,其余三個音輕輕帶過;第57—72小節的發展部要分手練習,特別注意休止符、倚音、三連音、雙音練習。經過上述分手練習打下的良好基礎,再進行合手練習,就能較好地完成這部作品。
2.分手練習應用于伴奏織體中
如肖邦幻想即興曲op.66的左手練習。此曲的拍號是二二拍子,但開始分手練習時可用四四拍子進行,左右各自分手練習,找到拍子律動的感覺,再進行4對3的練習。比較熟練后要回到二二拍子進行練習,此時左手六個音一拍,每六個音的第一音都是旋律音,必須深些,其余音要輕。
3.分手練習應用于復調音樂織體中
復調音樂是旋律與旋律相結合的藝術,要想把復調織體中的旋律彈得自然流暢與清晰分明,左右手分開練習顯得更重要。巴赫的絕大多數作品是復調的,鋼琴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有《巴赫初級鋼琴曲集》、《巴赫創意曲集》【15首二部創意曲與15首三部創意曲】、《巴赫平均律曲集》【上下冊48首】、《巴赫英國組曲》、《巴赫法國組曲》等教材。它們的共同點都是要大量分手練習,找出主題、對題的位置及音樂發展的方向,采取內心聽唱各聲部的曲調,解決織體整體流暢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巴赫的三聲部、四聲部的賦格曲,更需要耐心、細心、刻苦地、不斷重復地分手分聲部練習,才能達到復調音樂學習的高質量標準。
4.分手練習應用于隱形聲部之中
如莫扎特G大調奏鳴曲(K283)第一樂章第23-26小節的左手八分音符的伴奏音型,其每一單位拍的前半拍氣勢磅礴的音構成下行音階旋律線,而每一單位拍的后半拍音構成持續音的聲部效果。對此有目的地進行左手單獨練習與聽辯是使左手彈出聲部層次的有效方法。又如肖邦練習曲op25之1,右手的每小節4拍,每拍6個音中的第一個音都為旋律音,必須彈深些。再如李斯特的《鐘》第4—20小節右手的旋律,必須把旋律音彈出來才能達到要求。
5.分手練習是解決練琴中的難點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許多樂曲的難點用此方法就能使樂曲流暢起來,關鍵是學生能否冷靜地找到樂曲的難點所在,并實施分手練習使問題得到解決。如貝多芬奏鳴曲《悲愴》的引子部分,總共才十小節,但要彈好它,必須很好地進行分手練習,首先要先練習左手,把左手和聲與踏板很好地結合起來,認真聽和聲效果;其次練習右手,把右手的拍子找到,特別要注意128分音符的數拍,劃分好句子。
分手練習是練琴的好方法,經常與慢速練習法、重復練習法結合。它們是解決練琴中難點、技術等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