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珠
摘 要: 作文是小學語文老師的教學難題,老師怕上作文課,學生心怵寫作文。作者通過多年的一線教學深深體會到,要突破這一難題,指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尤其重要,學生心中有“米”,就不用擔心做不出香噴噴的“飯”來。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習作教學 習作素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有其獨特和重要的作用,許多語文教師都很重視,并且為此傾注了許多心血。但仍有不少學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頭疼,總覺得腦袋空空,無從下筆,即便寫出來,也是內(nèi)容空洞,言之無物,胡編亂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缺乏生活經(jīng)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新課標指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盵1]魯迅先生也說:“作文第一須觀察。”這些都明確說明觀察對作文的決定性作用。我結(jié)合多年的作文教學經(jīng)驗深深體會到,唯有拓寬學生的生活范圍,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從生活中獲取大量直接材料,找到“下鍋的米”,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一、從家庭日常生活中找“米”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雖然較淺,但仍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教師如何引導他們選材,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指導第十二冊習作一《難忘的第一次》時,我先讓學生各自回憶自己的“第一次”,再互相交流,互相啟迪,然后請學生口述自己的難忘經(jīng)歷,我適時點撥,把關鍵詞句板書上。通過這樣的討論引導,學生選材的思路豁然開朗,于是《走夜路》、《小鬼當家》、《野炊》等一篇篇充滿童趣充滿生活氣息的習作應運而生。孩子們不僅條理清晰地敘述了“第一次”的經(jīng)過,還寫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有的學生說學會了獨立勇敢面對困難,戰(zhàn)勝困難;有的學生體會到了爸媽的辛勞,要像爸媽愛自己一樣愛他們;有的學生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團結(jié)協(xié)作的重要性……又如第七冊習作六《勝似親人》的看圖作文,我指導學生有序而細致地觀察圖上人物的神情動作、想象她們的語言后,話鋒一轉(zhuǎn):“在人情日益冷漠的當下,你們看到過或經(jīng)歷過這樣的溫情時刻嗎?你們的鄰里關系怎樣?”學生七嘴八舌。我靜默一旁,給學生充裕的交流時間,而后在小黑板出示:(1)你親身經(jīng)歷或看到聽到過什么事;(2)這件事是怎樣發(fā)生發(fā)展的,結(jié)果怎樣;(3)你的感受如何。小黑板上的提示實際上是給學生理清了習作的脈絡,學生在老師不動聲色的引領下,把生活里的一樁樁小事再現(xiàn)紙上。如《鄰里之間》感慨道:“真是遠親不如近鄰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都是小狗惹的禍》說:“語言美真的很重要?。∪绻藗冋f話都客客氣氣的,互相諒解,互相包容,那會省去多少麻煩??!”《拆墻》說:“看到媽媽和王阿姨緊緊握在一起的手,我開心地笑了。今天不僅是拆除了那堵高高的墻,還掃去了大家心中那堵看不見的墻。”《熟悉的陌生人》寫道:“樓道里恢復了寧靜,而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最熟悉的鄰居,彼此間卻這樣麻木冷淡。悲哀在我的心頭起伏?!?/p>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水,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盵2]讓學生在家庭生活實踐中有意識地體驗、觀察,必能積攢不少下鍋的“米”。
二、從學?;顒又姓摇懊住?/p>
喜愛活動是兒童的天性,為順應這種天性,我時常有意識地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根據(jù)語文教材,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如在教學第九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后,開展“拆字游戲”、“成語接龍”、“你比我猜”等有趣的活動;在教完第七冊第五單元單元后,組織“我是小小導游員”、“小記者在線”一系列活動。因為活動時學生們熱情澎湃,興趣盎然,故而寫起來也就得心應手。課上,我與學生一起玩“丟手絹”、“貼膏藥”、“老鷹捉小雞”等游戲。當學生還沉浸在游戲的歡樂中時,我把學生喚回教室,讓學生分別介紹自己扮演的角色。學生一個個神采飛揚地描述自己的動作、心理、所見所聞,于是,丟手絹者的虛張聲勢、貼膏藥者的靈敏迅速、“老鷹”的眼疾手快、“母雞”的左攔右擋、“小雞們”的驚慌失措、觀眾們的喝彩助威一下都躍然紙上。由于親身經(jīng)歷,觀察細致,感情真切,寫出來的一篇篇習作語言也生動活潑。
此外,勞動課、美術(shù)課、文化藝術(shù)節(jié)、升旗時,我都事先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并要求做記錄,爭當生活的有心人。學生筆下有了關于勞動課、升國旗時的場面描寫;美術(shù)課上有趣的“畫鼻子”活動;藝術(shù)節(jié)上學生精彩的載歌載舞……
以上不少事例證明,只要教師有心多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就會為學生找來不少下鍋的“米”。
三、從課外閱讀中找“米”
古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句話深刻地揭示了閱讀與寫作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擴大學生的讀書面,讓學生大量閱讀健康的課外書籍,同時要求學生做好讀書摘記,是學生積累素材、豐富寫作的又一途徑。許多農(nóng)村家長雖然重視孩子的成績,但不善于引導孩子學習,關注孩子是否完成課內(nèi)作業(yè),忽略課外知識的積累同樣重要。大多數(shù)學生一放學就如放出籠子的小鳥,到處撒歡兒,很少會讀課外書籍。于是我在教室里辦了個圖書角,把家里幾十冊的《快樂語文》、《兒童文學》、《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拿去,讓學生帶來自己喜歡的書籍。每天下午二十分鐘的讀書讀報時間,我都和孩子們共同閱讀。閱讀時,我要求他們都準備一個本子,把讀到的優(yōu)美詞句、新穎題材隨時摘記下來。然后每周舉行一次“故事匯”,讓學生匯報自己一周來的閱讀收獲。有的學生背誦了自己摘抄的優(yōu)美句段,有的學生朗誦了優(yōu)秀文章,有的學生談論了自己的讀后感受……這樣的閱讀訓練,不僅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僅積存了許多優(yōu)美詞匯,而且豐富了課外知識;不但積累了許多間接素材,而且學到了一些寫作技巧。一篇篇選材新穎、語段順暢的習作《電腦讓我歡喜讓我憂》、《綠滿校園》、《偷喝酒》、《花錢“買”教訓》在學校舉行的作文競賽中脫穎而出,登上“語文新天地”光榮榜。成功的喜悅帶來高漲的熱情,學生閱讀、寫作的勁頭更足。
總之,拓寬學生的生活范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素材,在各種活動中找到素材,使學生有取之不盡的“米”,不再為“無米之炊”而搔首犯難,這樣學生就會變“作文難”為“作文樂”。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葉圣陶.文章例話.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