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貴林
摘 要: 探究性教學對中學數學教師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師具有多元的知識結構,具有著眼于學生發展的教育思想,也需要教師科學而藝術地融合“預設”和“生成”,更需要教師成為研究型的教師。
關鍵詞: 教師素質 數學探究性教學 知識結構 教育思想 研究型教師
新一輪課程改革立足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在各科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但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性學習大多見于公開課的教學中,在平時教學中很難見到探究性學習的影子。數學探究性學習為什么難以得到推廣?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師的素質還不夠高,不能適應探究性教學的要求。“打鐵還需自身硬”,探究性教學要真正落到實處,關鍵在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因此,構建適應探究性教學的數學教師素質體系是當務之急。探究性教學需要數學教師構建怎樣的素質體系呢?
一、探究性教學需要教師具有多元的知識結構
學科教育的整體化是21世紀教學工作的發展趨勢,探究性教學需要教師具有多元的知識結構。既要求教師有扎實的數學專業知識,又要學習其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功能。
數學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新知識層出不窮,及時更新舊知,擴大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成為教師的當務之急。數學新教材中增加了許多社會化的內容,這些新內容對老教師來說,與學生一樣,無疑也是一種新知識,就需要我們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學習,這樣才能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給予有效的幫助指導。
數學教師要努力成為復合型的教師。數學新教材強調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社會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等的聯系,培養科學態度,訓練科學方法,達到進一步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數學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時,會涉及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問題。數學教師除了應具備扎實的數學學科知識外,還要具備生物、地理、歷史、物理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信息科學技術等工具性學科的嫻熟技能。因此,數學教師要努力成為復合型的教師,以已有的知識結構為載體,將其他學科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將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教育科學知識三者有機整合,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探究性教學需要教師具有著眼于學生發展的教育思想
新教材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探究性教學需要教師具有著眼于學生發展的教育思想。
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者和生成者。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只關注課本、教師的課堂教學資源,忽視了學生這一主體,從而造成了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其實學生不僅是學習者,而且是教育者,同時也是一種無比豐富的動態教育資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大膽利用學生資源,創設情境挖掘學生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唱主角,充分體現探究性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體驗歷練的過程。
教師要樹立“綠色評價”的教育觀念。“綠色評價”是指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用賞識的方法激勵學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勵學生的一種新型的、人文的評價方式。探究性學習的綠色課堂評偷不僅要關注學生探究的結論,更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對于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不能單純地追求表面的對與錯,更不能籠統地以一個“好”字“棒殺”學生或以一個“不”字“棒殺”學生。教學中要避免進入一種誤區,即只顧肯定學生的積極性而不顧其探究過程及其結論的科學性。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展示其思維過程,允許學生“自圓其說”,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促使他們參與評價。“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教師對探究性學習的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不同于接受式學習的是,探究性學習不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
三、探究性教學需要教師科學地預設
學生的自主探究離不開教師引導。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精心設計,能使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更有效。數學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實驗方案,更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探究的認知情景和情感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靈感。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設計適合各種層次學生的教學情景,也可以設計開放性的情景,還可以設計貼近生活的探究情景。通過設計學生的探究活動和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既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又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相關知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性教學需要教師藝術地“生成”。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雖然是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進行的,但畢竟不是按劇本排練的話劇,教室里發生的一切不可能都由教師所預設,學生的思維常常迸發出令教師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在數學探究實驗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實驗設計方案,也會有很多非常規的實驗現象發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藝術地“生成”。
四、探究性教學需要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
研究型的教師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教師既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導師,又是“為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研究”的反思型的研究者。
教師的探究能力、探究方法不完全是在大學學習時形成的,更多的是在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逐漸積累而來的。在指導學生探究課題時,剛開始我對這種研究性學習并不比學生多了解多少。為了指導學生進行有效探究,我查閱了許多有關研究性學習的參考資料,認真研究適合學生特點的思路、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調查,甚至與學生一起跑村串戶,進行調研,分析數據,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我不斷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逐漸積累了經驗。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特點,研究學生心理,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收集多方面的教學素材,逐漸掌握、積累、完善探究性學習的步驟和方法,才能成為研究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