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吳磊 夏凌晨


摘 要: 隨著中國市場的全球化發展,用人單位需要大量高質量翻譯人才。而相關調查顯示,目前高校翻譯專業畢業生不能滿足這一需求,無法填補這一緊缺型人才的漏洞。作為翻譯人才的主要輸送者,高校必須重新反思其本科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為社會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翻譯人才。
關鍵詞: 市場調查 翻譯人才 課程設置與教學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和多元化成為世界的主題,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開創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1]。這不僅促進了世界各國間不同文化與知識的相互交流融合,進而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發展,同時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難得的經濟發展機遇。翻譯在這一過程中無疑架起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溝通合作的橋梁,確保了這一進程的穩步進行。相關調查顯示,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合格翻譯人才供不應求。隨著近幾年跨國企業的發展,這種供求差距越來越大,高校翻譯專業的畢業生無法滿足市場對高質量翻譯人才的要求,無法填補這一緊缺型人才的漏洞。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也在關注這一問題,其中,任月花通過網絡搜集各大公司的招聘廣告分析市場對翻譯人才的要求,認為要滿足社會及翻譯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須設置合理的課程,為學生提供系統而完整的知識體系[2]。為此,筆者就蘇南地區企業事業單位的翻譯人才需求進行了細致深入的調查,并詳細審視了該地區高校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旨在為其課程設置及教學的改革提供合理建議,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翻譯人才。
二、調查簡介
1.調查對象與范圍。
本次調查包括兩份問卷:蘇南地區企業事業單位對外語翻譯人才需求的調查,高校翻譯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調查。第一部分的調查對象為蘇州、無錫、常熟、昆山、常州、鎮江、南京七個地區近200家企事業單位,其行業涉及農、林、牧、漁、制造業等,具體受訪對象既有普通的翻譯工作人員,又有用人單位人事主管。第二部分調查的對象為50所高校的翻譯專業學生,其中以蘇州、無錫、常熟、昆山、常州、鎮江、南京等蘇南地區及周邊城市設立翻譯專業的高校為重點研究對象,同時包括其他重點高校作為借鑒參考對象。
2.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通過電子郵件、電話采訪、實地走訪等方式發放問卷。向企事業單位發放蘇南地區企業事業單位翻譯人才需求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38份;向高校發放高校翻譯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問卷50份,收回有效問卷33份。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市場需要大量高素質復合型翻譯人才。
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但一般是兩個)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內涵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指不同學科及不同專業的復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復合[3]。調查顯示,翻譯人員除翻譯工作外,受訪者中的12.86%還需負責計算機維護,58.57%需負責文檔管理,20%需負責市場調研,22.86%需負責員工培訓等工作,所以翻譯需掌握另一門或多門其他技藝以適應市場需求。翻譯人員所從事的行業涉及各個領域(如圖1所示),只有熟悉所在行業的專業知識,才能高質量地完成翻譯任務。
此外,雖筆譯也常有涉及,但蘇南地區企事業單位的翻譯工作類型多為口譯;翻譯工作場合也多種多樣,包括會議發言翻譯(24.64%),大型活動致辭翻譯(7.97%),商務談判翻譯(26.09%),一般性會見翻譯(36.23%),項目工程翻譯(31.16%),出訪團組和接待來訪團組翻譯(11.59%)等。調查顯示,僅有11.59%的企事業單位對翻譯人員非常滿意,59.71%比較滿意,17.97%不太滿意,10.72%不滿意。由此可見,該地區企事業單位的翻譯質量還有待提高。正是由于市場對英語翻譯專業人才高素質的需求,造成了英語翻譯專業本科畢業生對口就業難度大,畢業生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4]。當然,市場不僅對英語這一語種的翻譯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其他語種專業也是如此。因此,面對市場如此迫切的需求,如何合理進行本科翻譯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成為高校培養合格翻譯人才的重中之重。
2.高校需改革其本科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內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翻譯學院或者翻譯系。到2011年,我國內地已經有42所高校獲準開辦翻譯本科專業[5]。這說明翻譯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高校中已經受到足夠重視。可是近年來市場上高素質翻譯人才的空缺情況并沒有顯著改善,高校在翻譯人才培養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蘇南地區企事業單位翻譯人才需求調查顯示,當受訪者被問及高校應該開設哪些課程有利于畢業生開展翻譯業務時,36.23%選擇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33.33%選擇外貿英語函電,26.09%選擇國際金融,26.09%選擇電子商務,67.39%選擇相關行業基礎知識課程。而高校翻譯課程調查顯示,翻譯專業的課程主要集中在語言對比、翻譯技巧等內容上。18.2%的高校翻譯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板塊劃分不明晰、課程體系不完整;27.3%的高校開設的翻譯技能課程(如機器翻譯,專業術語翻譯等)與翻譯知識課程(通識文化類)不足。翻譯專業在校生認為其所在專業開設的應用專業課程不足(57.6%),忽視母語與中國文化(48.5%),缺乏語言、文化比較類課程(24.2%),過度注重以譯為主的西方文化的輸入(36.4%)。由此可見,高校目前的課程設置既無法滿足在校生的學習意愿,又無法達到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翻譯知識和翻譯能力的要求。
在教學方面,根據企事業單位調查,關于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翻譯人才應采用的教學方法,只有4.35%選擇講授教學法(講課法),另外,18.84%選擇討論教學法,26.09%選擇實驗教學法,29.71%選擇案例教學法,8.7%選擇課題研究教學法,12.32%指導自學法。而高校調查發現,有57%的課堂仍然是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理論教學,其中74%的教學內容以筆譯為主;48.3%的學生除了接受課堂教學外,沒有參與任何與翻譯有關的活動。鑒于課堂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只專注于課堂理論教學的教學方法加上有足夠的翻譯實踐機會,很難培養出真正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翻譯人才。
四、對本科翻譯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的五點建議
1.加強漢語的學習與應用,提高雙語轉換技能。
在學習外語成為一股全球浪潮席卷中國的今天,外語專業學生更是熱衷于對外語的學習及外國文化的了解,忽視對漢語能力的提高。根據高校調查顯示,87%的高校沒有漢語言課程,盡管有23%的高校開設了雙語基礎課,但是內容主要偏向的是外語而不是漢語,漢語水平日漸下降,這對翻譯專業的學生來說是致命弱點。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交流與互換,譯者必須對原語和目的語都極其熟悉并能靈活運用。因此,翻譯教學中首先應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漢語能力對翻譯的重要性,其次,翻譯專業需增加漢語必修課程,包括現代漢語和漢語寫作等,不能僅作為選修課。94%的受訪學生認為漢文化課程的開設很有必要,其中88%認為最好在一二學年就開設漢語言相關課程。因為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接受大量的高級翻譯理論和翻譯業務課程,如果在低年級時期沒有打好堅實的雙語基礎,則無法在翻譯時做到正確地道的雙語轉換。另外,在漢語言課開設時,要防止漢語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6],避免廣而不精,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2.加強通識教育,以不變應萬變。
20世紀3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秉承紐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把整個大學分為生命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四個部分,并提出“學了這些課程后,就能掌握最基礎的,融為一體的知識結構,以不變應萬變”[7]。對翻譯專業學生來說,成為一個合格的譯者,首先,要了解原語和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防止文化沖突導致的各種錯譯;其次,因為翻譯題材多種多樣,譯者通常需要具備百科知識,也就是要具備四大學科相關的豐富的基礎知識;再次,一名合格的譯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應變能力,等等。通識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學有專長,術有專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協調而全面地發展;不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獨立思考及善于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主動、有效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8]。根據調查,40.58%的受訪者認為寬廣的知識面是成為一個合格譯者的必備條件(詳見圖2)。而翻譯專業開設的課程中,語言知識與技能課程占60%,翻譯知識與技能課程占35%,通識教育方面的課程僅占5%。因此,高校必須通過增加必修課或選修課等形式,使翻譯專業學生能夠獲得其他學科知識。當然,同時應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3.重視機器翻譯的正確使用,使人工翻譯和機器翻譯有效結合。
機器翻譯是一門綜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新興的正在發展的技術,最早由科學家G.B.阿爾楚尼在20世紀30年代初提出[9]。到本世紀,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翻譯工具逐步面世,人們開始逐漸依賴它們。根據企事業單位調查,35.71%的譯員經常使用翻譯軟件,40%偶爾使用;高校調查顯示,75.76%的同學在完成翻譯任務時使用翻譯軟件,常用的軟件有靈格斯、有道、Trados、谷歌翻譯等。因為習得者第二語言詞匯量和語法知識有限,翻譯工具和語料庫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并能提高翻譯效率。這些翻譯工具一方面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很大便利,另一方面對譯文質量的保證和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因為翻譯工具只是一種程序化產物,它不可能像人腦一樣考慮到譯文的各種因素,像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等,而且目前沒有完美的翻譯軟件可以避免最基本的語法錯誤。此外,調查顯示,53%的學生為了完成翻譯任務,特別依賴翻譯軟件,不求翻譯質量,長此以往,會造成對翻譯工具的過度依賴,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翻譯能力。因此,高校有必要開設專門課程指導學生如何充分利用機器翻譯提高翻譯效率和翻譯質量,同時杜絕學生對翻譯軟件的依賴思想,防止學生使用機器翻譯替代人工翻譯完成作業或翻譯實踐,否則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又可能造成難以覺察卻重大的翻譯錯誤[10]。
4.理論為基礎,實踐為目的。
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是一種“互構互補互彰“的關系,翻譯理論若非由翻譯實踐的問題產生,則既無意義又無效果[11]。我們需要翻譯理論指導翻譯實踐,學習翻譯理論很重要也很必要。然而,能力培養貴在實踐,不通過足夠的翻譯實踐,學生無法發現自己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更無法鍛煉現場翻譯能力及臨場應變能力,何談畢業后勝任各種翻譯工作。根據企事業單位調查,78.4%的高校畢業生工作后認為他們在學校最缺乏鍛煉的是實踐能力,81.73%認為這是高校應該著重培養翻譯人員的方面。鑒于學期學時和課堂時間的有限性,高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翻譯實踐機會。第一,老師可以開展第二課堂和多媒體跟蹤教學,利用課后時間督促翻譯實踐。第二,在期末課程考核時,可以考慮翻譯實踐成果考核。第三,成立翻譯社團或翻譯工作坊,增加模擬翻譯或實戰翻譯練習。據調查,60.6%的學生所在學校沒有翻譯社團或翻譯工作坊等組織,39.4%雖有相關組織,卻只有10%的學生加入。因此高校在這一方面有很大發展空間,通過成立翻譯社團或翻譯工作坊,組織各類翻譯比賽或為社會活動提供志愿者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第四,創建實踐基地,為翻譯專業在校生學習理論的同時提供各種翻譯兼職。
5.口筆譯并重。
口譯是指對一個具體句子、一段文章、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等口頭上的翻譯;而筆譯是指對一個具體的句子或一段文章、對話等書面形式的翻譯[12]。二者在工作方式、語言運用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據企事業單位調查,25%的受訪者從事純口譯工作,39%從事純筆譯工作,36%從事筆譯口譯交替工作,高校對口譯課程的重視則遠遠落后于口譯。根據高校調查,口譯課程平均只占到翻譯技能課程的20%。口譯的基礎是筆譯,所以重視筆譯教學無可厚非。然而,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在口語表達能力上的欠缺及口譯的實用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高校必須把口譯相關課程的比重提升。據調查,78.6%的企事業單位受訪者認為筆記對翻譯質量很重要,88.5%經常做筆記。此外,如何完善口語表達,如何進行現場應變等也非常重要,相關課程內容應適當增加。在師資配備方面,高校最好能聘請具有口譯工作經驗的老師,并且采取靈活生動的授課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情景教學為主,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五、結語
為了滿足當前中國社會對復合型翻譯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須審視自己英語本科翻譯課程設置與改革,確保學生擁有寬闊的知識面、嫻熟的翻譯技能,無論是在翻譯理論還是翻譯實踐上都能游刃有余,不斷為社會不斷輸送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大公報.2013中國外交轉型與2014展望.www.news.takungpao.com.大公網,2014(1).
[2]任月花.社會需求對翻譯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啟示[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2):111.
[3]韓高軍,彭石玉.基于通識教育的專業教育-兼論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9):120.
[4]譚瑞.新建本科高校英語翻譯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與對策——以莆田學院2011屆英語翻譯專業畢業生為例[J].出國與就業,2011(23):74.
[5]高等學校翻譯展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教育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教學協作組,2013:1.
[6]嚴莉群,戴曉莉.英語專業漢語教學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12):190.
[7]蔣洪新.大學的/通識教育與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6):145.
[8]韓高軍,彭石玉.基于通識教育的專業教育-兼論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9):120.
[9]崔林艷.機器翻譯軟件對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利與弊[J].海外英語,2011(4):103.
[10]王正&孫冬云.統計機器翻譯系統在網絡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上海翻譯,2009(1).
[11]曹明倫.從教學視角看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1.
[12]肖家燕.重視口譯兼顧筆譯——漫談大專英語精讀教學中的翻譯[J].襄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29.
項目來源: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蘇南地區企業事業單位翻譯人才需求及其培養對策的調查”(項目號:201410333019Z)
通訊作者:吳磊